阅读历史 |

第192章 我要当编剧(1 / 3)

加入书签

张伟对于《老无所依》的评价,传入到麦卡锡耳中,顿时当他觉得,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位心意相通的挚友。

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欣慰,如同孤独的旅人在漫长的旅途中突然遇见了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这种相遇,宛如两条原本各自漂泊的河流终于汇聚,激起了深深的共鸣。就好比如同琴弦上的和谐旋律,是灵魂的交流,是感情的连接!

这就是遇到知音的感觉啊!

麦卡锡的心情不由自主的开始激动起来,望向张伟的眼神,也开始变得炙热。

知音难求啊!

张伟则继续滔滔不绝的念着书评,渐渐的从剧情讲到人性,然后又从人性讲到了哲学。

“莫斯的妻子在面对死神时,选择了勇敢面对,这体现了自由意志和爱的力量,她的选择,选择,彰显了人类在面对生死时的尊严和勇气……

警长在在职责与道德之间寻找平衡,试图在混乱的世界中维护正义。这凸显了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在面对选择时坚守道德原则。

这也反映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困境之间的冲突,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正义和道德。

小说里的人物做出的选择,都深刻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轨迹。这是在表达自由意志与命运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主观能动性。

其中还有很多看起来很荒诞的元素,以及异化体验,还有人物在冷漠世界中的挣扎,都反映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人生无意义、孤独和自由的思考。

我在其中看到了在冷漠甚至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努力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追求。我觉得这部小说在鼓励我,寻找生命的意义,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张伟这边有条不紊的叙述着,麦卡锡却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原来我写的这部小说,蕴含着这么多丰富的人生哲理!我写的时候怎么没发现啊!不过话说回来,他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此时的麦卡锡,竟然不知不觉的陷入到了张伟的过度解读当中。而且越听,越觉得张伟的解读非常有道理。

终于,当张伟的解读开始上升到哲学程度时,诸如弗朗西斯-培根、勒内-笛卡尔、大卫-休谟、格奥尔格-黑格尔等一个個哲学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哲学理论,不断的从张伟的口中冒出,套用在了《老无所依》这部作品上时,麦卡锡也开始懵圈了

“我们看的真的是同一部小说么?怎么我的作品里还有这么多哲学理论?照他这么说,我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是培根、笛卡尔、休谟和黑格尔附体喽?”

麦卡锡的表情再一次发生了变化,由刚才的惊喜,转变为佩服。

刚才的惊喜,是因为遇到了知音,张伟的解读正是《老无所依》的内涵,可以说完全说到了他的心坎里,说出了他想表达的东西。

而如今的佩服,则是他发现张伟竟然如此的博学,那么多哲学家的理论,竟然脱口而出。别的不说,光凭对哲学的这份了解,就是很多文学家望尘莫及的,至少麦卡锡做不到。

“他还懂哲学!而且看样子是专门深入研究过的,所以才能懂得这么多。可他是个科学家啊!科学家不是应该天天跑在实验室里盯着显微镜耍试管么!竟然还有科学家研究哲学的!”

然而下一秒,麦卡锡的眼神中却透出了一丝尴尬。

很显然,麦卡锡对于哲学的了解,并没有张伟说的这么透彻,也没有张伟说的这么的有深度,也就是说现在张伟上升到哲学程度的深度解读,完全就是在给《老无所依》这部作品贴金。

关键是张伟所说的这些哲学理念,套用在《老无所依》上,完全没有违和感,听起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

你明明没有那么牛逼,可别人却把你夸的那么牛逼,这就真的尴尬了。

可麦卡锡却又没办法否认,别人正跟你谈人生,谈哲学呢,这时候你反而说,我写的没啥深度,都是屎尿屁,那可不仅仅是打对方的脸,更是打自己的脸。

更何况麦卡锡可是美国的文坛大师,说自己写的小说是没深度的屎尿屁?

这就好比莫言说,自己写了一本《重生之实业大亨》,几十年积攒的声誉就尽毁了!

而且麦卡锡也不能说张伟是过分解读,那等于是告诉张伟,我这个作者还没有你这个读者有深度,这张老脸同样是没地方放了!

不得不说,魔鬼提供的这一篇书评,水平还是挺高的,要深度有内涵,要内涵有哲理,要哲理有深度。

终于,张伟念完了整篇书评,对面的麦卡锡反倒是长出了一口气。

得亏你哔哔完了,你要是再哔哔一会儿,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真没想到,你仅仅是快速的看了一遍,就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解读!”麦卡锡忍不住称赞道。

“那么我解读的,还算恰当吧?”张伟立刻问道。

“你所解读的,正是我想在作品中表达,不夸张的说,你几乎将我想传达给读者的内涵,全都阐述清楚了!特别是其中利用哲学来解释人物行为逻辑的那部分,真的是完全契合了我的想法!”麦卡锡厚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