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1章 知音啊!(1 / 3)

加入书签

盖尔曼教授觉得,自己这个诺奖大牛,在张伟面前,好像挺没有尊严的。

好在三个心脏支架的效果还是很好的,老人家的情绪虽然很激动,但也只是心跳加快了一些,然后便努力的平复了心情。

毕竟还有正事没办呢!

他将张伟带到了一個老者面前,这老者七十多岁的样子,他坐在沙发上,双手搭在两边扶手上,看起来很是威严的样子。

再看这老者的长相,有些面熟,除了额头有些大、头发有些少之外,整张脸看起来就像是方脸版的老登头。

“难怪我第一印象会觉得这老头挺威严的,原来是撞脸未来的美国一哥了。”

盖尔曼教授开口介绍道:“科马克,这就是我刚才给你提起的那个在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学和密码学上,都取得顶尖成绩的年轻学者,哦,对了,现在还要加上一个数学领域。”

老头脸上挤出了一丝笑容:“年轻人,你好,我是科马克-麦卡锡。”

“麦卡锡教授,你好,我叫张伟。”张伟也自我介绍道。

然而对面老头却笑了起来,有些自嘲般的说道:“看起来我还是没有什么名气啊,离开美国就没有人认识我了!”

旁边的盖尔曼则开口解释道;“我的这位老朋友并不是教授,他更不是科学家,他是一位作家。”

“抱歉,看您的风度,很有学者气质,我还以为你是一位科学家呢。”张伟赶紧找补回来。

盖尔曼则接着说道;“我的这位老朋友,写过很多本畅销作品,比如《天下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当然最出名的,还是《血色子午线》!”

“原来是他啊!”张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

说起姓名,张伟还不知道这个老头是谁,但说起作品,张伟立刻就对上号了。

《天下骏马》,《穿越》,《平原上的城市》这三部作品,被称之为“边境三部曲”,其中《天下骏马》曾经获得了美国文学作品最高荣誉的国家图书奖。

而名气最大的当属《血色子午线》,这本书入选大英图书馆二十世纪百部最出色的英文作品,以及《纽约时报》评选的八十年代美国最佳小说。

科马克·麦卡锡可是美国最顶尖的文坛大师,被誉为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的唯一后继者。

他最擅长的是写西部小说和末世小说,小说中经常出现出现暴力、死亡和人性黑暗面的描绘。这些元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比如《血色子午线》,这部小说写的就是美国建国初期,“头皮猎人”屠杀印第安人的故事,小说里有各种血肉飞溅、大屠杀、割头皮等描写,充满了血腥味,也被读者称之为“血腥美学”,那是相当下饭。

而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则是2006年出版的《路》,这部小说的背景就是核大战之后,侥幸存活的一对父子艰难求生的故事,后来也改编成了电影。这本书也为他拿下了2007年的普利策奖。

大约在2010年之后,科马克·麦卡锡的名气已经达到了顶峰,每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他都是热门人选,不夸张的说,比村上春树还要热门。

但可惜的是,科马克·麦卡锡还是没有抵得过岁月的侵袭,他于2023年去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诺贝尔文学奖。

2005年时,麦卡锡72岁,看起来身体还很硬朗,精神也很抖擞的样子,日更万字不是梦!

两人聊了几句后,张伟才得知,麦卡锡虽然是个作家,但对于科学却非常感兴趣,因此才能与盖尔曼教授成为多年的老友。

麦卡锡的身体不太好,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因此他现在跟自己的儿子住在一起,身边也算是有人照顾。

所以也别说外国人都不养老,外国人养不养老,主要是看父母是不是有钱有势。

那种没钱没势的父母,儿子大概是不想养老的,但父母有钱有势就不一样了。亨特小登都五十多岁了,还不是一样缠在老登头身边装乖宝宝。

麦卡锡的儿子,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老头子这种级别的文坛大家,每年光是版税收入就一大笔,而且现在还在写作,还有新作品问世,这就是一颗摇钱树啊,肯定得好好伺候着。

趁着老头子还能写作,让他多写几本,反正版税也是有继承权的,哪怕是老头子嗝屁了,只要作品够多,光继承版税收入也能赚一大笔。

麦卡锡的儿子刚好住在西墨西哥州的圣达菲市,麦卡锡所以经常会来圣达菲研究所,跟他的科学家朋友们聊天,如果遇到感兴趣的学者,他还会结交一番。

张伟这个年仅二十岁,就取得多项世界顶尖成就的学者,显然是引起了麦卡锡的兴趣,所以才有了这次的会面。

待到张伟落座后,麦卡锡笑着问道:“我听默里(盖尔曼教授)说,你可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科学全才,年纪轻轻就在多个学科,取得了顶尖的科研成果,能给我讲讲你的故事么?”

“看来您不光喜欢写故事,还喜欢听故事啊!让我想想,该从哪里说起呢!”张伟故作沉吟,然后说道:“先说石墨烯吧,您听说过石墨烯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