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0章 基因剪刀(1 / 3)

加入书签

张伟的核苷修饰解决了mRNA突破免疫系统的问题后,钱院士所提到的基因编辑技术,就成了mRNA疫苗研发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说是难点,并不是做不到,而是做起来很困难,需要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找病毒抗原并不困难,可要将这段抗原所对应的基因序列单独进行编辑,以当时的基因技术而言,的确是有些困难。

举个例子,新型冠状病毒的目标抗原是病毒的刺突蛋白,所以只要将刺突蛋白的mRNA序列剪下来作为模板,就能获得所需要的mRNA原液,从而制备出相应的mRNA疫苗。

但是如何将这段刺突蛋白的mRNA序列,从病毒的基因中剪下来,就需要很多很复杂的实验,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看一些运气。

人类在七十年代发现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这种物质,这种酶可以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对特定部位的两个脱氧核糖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进行切割。

说人话就是,这种酶可以将基因片段切开。

从此以后人类便有了基因编辑技术。

但是使用核酸内切酶来切割基因片段,有一個致命性的缺点,那就是准确性和效率都很低。

首先就是核酸内切酶经常无法进入到靶细胞,也就是说我想切基因片段的时候,十几刀切下去,却一刀没切中。

其次就是核酸内切酶的准确性太差,就比如我要切的是这一段基因片段,但最终切下来的是另一端基因片段,又或者是切多了或者切少了。

无论是切不到,或者是切不准,都是极其影响效率的事情。更何况使用这种方法来编辑基因,成本还挺高的,不是家里有矿的,根本玩不起!

过去几十年的基因编辑技术,也都是依托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进行研究的,所有的基因编辑研究,都是想办法提高核酸内切酶的精准度。

八十年代中期,科学家发现了锌指蛋白,这种蛋白可以跟核酸内切酶连接,进而发展出了锌指核酸酶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实现DNA的定点切割,精度上大大的提高。

一直到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人类使用的都是这种基因编辑技术。

但是这种技术同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锌指蛋白会影响特定核苷酸序列的识别和结合,也就是说不是你想切什么就是什么。

其次就是人类的基因中,每隔500个碱基才能有一个靶点进行切割,也就说不是你想切多长就切多长,必须得500个碱基才能切一刀。

你要是想要600个碱基的片段,只能去切1000的,600个碱基的那一刀切不了。

最后还是价格因素,锌指蛋白价格很贵,一次实验差不多要花掉5000美金的锌指蛋白,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玩不起这种实验。

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放在mRNA的疫苗研发上,便会出现做几百次实验,都得不到抗原所对应的基因序列的情况,等于是几百万美元花出去,连个水漂都没见到。

与之相比灭活疫苗在研发的过程中,成本肯定是有优势的,病毒灭活的技术都用了几十年了,非常的成熟,成本也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

从这方面考虑,国药不愿意花钱投入到mRNA疫苗技术,也是有理有据的决策。

……

钱院士解释的很清楚,现场的也都是专业人士,能明白国药集团的顾虑。

张伟却没有放弃,他开口说道:“现用的基因编辑主要采用的锌指核酸酶技术,虽然这项技术已经用了二十年了,但的确有很多缺点,会提高mRNA疫苗研发的成本。

如果我能够改进一下基因编辑技术,或者说我可以研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降低mRNA疫苗的研发成本,国药能不能考虑投资mRNA疫苗的研发?”

“你要研发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三位院士同时一惊。

孟鹤鸣也赶紧劝道:“张伟,基因编辑技术也不是说研发就能研发出来的,现有的锌指核酸酶技术用了二十多年了,也没见有新技术出现,这种事情要从长计议,可不能说大话!”

“孟主任,你放心,我既然敢提这件事,肯定是有思路的。”张伟一脸淡定的说。

三位院士也觉得张伟是在吹牛逼,但看到张伟这副淡定的模样,又觉得张伟或许并不是无的放矢。

再考虑到张伟是二十岁便能在《科学》上发表文章的天才学者,说不定是真的有法子,研发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

三位院士互相对视了一眼,最终依旧是钱院士开口问道:“张伟老师,你所说的基因编辑技术的新思路,该不会是利用转录激活因子,激活基因的转录能力吧?”

“钱院士也看过这方面的文献?”张伟笑着问。

“我看过一些文献,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了。”钱院士点了点头,接着对王董事解释道;“有一种黄单胞杆菌,是植物中常见的病原体细菌,也是水稻白叶枯病最主要的成因。

这种黄单胞杆菌可以分泌一种蛋白质,这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宿主基因组,并激活其转录的能力。

所以便有科学家希望利用这种转录能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