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章 大魔王,从不让你失望!(求订阅)(1 / 2)

加入书签

小西八这副誓不罢休架势,摆明了是要求打脸,张伟便决定,满足他的要求。

于是张伟开口问道:“你用的溶剂,是甲醇,还是乙腈?”

“是甲醇!”女助理研究员开口答道。

“浓度呢?50%还是55%?”张伟继续问。

“55%。”女助理研究员的语气已然变得凝重起来。

能问出溶剂使用的是甲醇还是乙腈,还能问出50%还是55%的浓度,这绝对是内行人才能掌握的知识。

“55%的甲醇溶剂,不是不能用,但你们这个实验,用55%的甲醇,达不到最佳的实验效果。如果我没看错的话,你们的这个实验,是需要保持酶的活性吧?”张伟接着道。

“你怎么知道的?你做個这个实验?”

女助理研究员的反问,也证实了张伟说的都是对的。

张伟没有回答,而是开口说道;“DESI的实验中,最佳的溶剂或溶剂组合取决于特定的分析物和实验条件。既然你们要保持酶的活性,就应该选用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作为溶剂!”

“你是说氯化钠么?”女助理研究员皱着眉头问道。

张伟摇了摇头:“氯化钠虽然比甲醇好,但不是最佳选择,我觉得最好的溶剂,应该是硫酸钠。”

女助理研究员立刻沉默不语,她在思考张伟说的对不对。

黄准基见势不妙,立刻开口搅局:“你说用硫酸钠,那就得用硫酸钠啊!你说的就一定对么!

你就是个中国来的交换生,又不是业界权威!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里有这么多优秀的研究员,难道还没你厉害?”

“他说的是对的!”一个声音突然响起,众人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一个五十多岁,带着眼镜,看起来有些瘦的华人男子,正向这边走来。

见到这人走来,原本坐在电脑前的几个研究员,立刻起身站了起来,一副很恭敬的模样。

“主任,你怎么来了!”立刻有人迎了上去。

华人男子摆了摆手,然后望向张伟:“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如果要保留酶的最佳活性,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的确是更好的溶剂选择,选用硫酸钠,也比氯化钠的效果更好!”

“中国人向着中国人呗!”黄准基不满的嘀咕道。

旁边的研究员则开口道:“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就是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Steven Chu!”

“原来是他!”张伟露出了恍然般的表情。

“你认识?是熟人?”叶浩天小声问道。

叶浩天觉得,突然窜出来,还帮大魔王说话,十有八九是熟人。

“你不是想见诺奖得主么?他就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张伟开口道。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好像有点印象。”叶浩天开口道。

“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元哲之后,第五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张伟接着解释道。

以张伟普通人的记忆力,还不足以记住每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但这位朱棣文的确是有些特殊,他除了是华人之外,未来还成为了美国的能源部长,所以在张伟这里混了个脸熟。

朱棣文从2004年开始,担任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这所实验室首位华裔掌门人。

大领导来了,周围所有研究员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恭敬的站了起来。来参观的交换生,也都露出了肃然的表情。

女助理研究员紧锁的眉头瞬间松展,既然朱棣文都说,张伟的溶剂方案是对的,那么肯定就是对的。

黄准基则又是一脸难堪。

他刚说完你又不是业界权威!马上就真的来了个业界权威。

而且还是十分具有话语权的顶级权威。不仅是诺奖得主,还是整个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

这脸打的有点太快,黄准基自己都有些没反应过来。

朱棣文则望向了张伟,开口问道:“这位同学,你是哪所大学的交换生?”

“主任你好,我来自中国清大,我叫张伟。”张伟开口答道。

“清大!我父亲也是清大的毕业的。”朱棣文面露笑容,大概是觉得跟张伟有些渊源。

朱棣文的父亲1940年毕业于清大化学系,然后留美,拿到了麻省理工的化学博士。而朱棣文的外公李书田,曾在民国时期担任过教育部长。

那个年头能够留美的,也都是非富即贵。

朱棣文接着问道:“张同学,你是怎么想到用高盐含量非挥发性溶液做溶剂的?”

“知道了EDSI的原理,应该不难想到吧!”张伟笑着说道。

“这并不容易。这里的研究员全都知道EDSI的原理,可从来没有人想到用硫酸钠作为溶剂。”

朱棣文接着问道:“除了溶剂,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很多,现有的EDSI技术还不成熟,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张伟一脸自信的说道。

既然朱棣文这位大佬已经出现,那张伟觉得,也到了该显摆一下的时候了,接下来就没有必要藏着掖着了。

美国人嘛,向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