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7章:数量!数量!还是数量!(1 / 2)

加入书签

虽然说起来有点像乐子,但事实如此,开坦克和开拖拉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这还是小馒头和谢尔曼这两种轻中型坦克的操作较为麻烦的因素,最新的虎式重型坦克甚至干脆配备的就是方向盘,会开车的就能开得动它。

农会账下的拖拉机手统计出来,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大规模培养拖拉机车手,再搭配上联盟军方自身的战车训练体系,未来最基础的坦克战车兵补充将不是问题。

但在空军领域问题更复杂,空军对兵员的素质要求要更高。

为此米蒂亚提出的计划是火速开始扩充原有的飞行学校,放低招收门槛学费全额免费,甚至反过来再补贴一定金钱和物资配额。

同时将候补民间飞行员的招收门槛定位在14-20岁,因为这不是一个短期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丰富飞行员训练体系。

目前的大头还是得空军部门自己培养为准。

好在米蒂亚以前就非常注重海空军队的发展效率问题,大量装备的轰炸机机组士兵也基本上都算是半个飞行员。

他们都是很早加入军队,受过充分教育训练的空军士兵,紧急加训下他们就能成为相对合格的战斗机驾驶员。

而轰炸机机队内部除了专业的机组驾驶员和测距观察手以外,其他都从民间招收新兵进行补充,丢的不准没事,能丢出去别把机舱炸了就算合格了。

在大会上各州州长相继起身汇报了目前的工作进度,专门的统计人员在黑板上写下数量。

抛开阿斯塔尔等老工业重州以外,内环圈新洲也相继根据内调迁移的技术工人专家的技术指导下新建起了大量的配套工业工厂,同时也将老技工等熟练工人迁移到更安全的后方。

光火车动用三個月期间就超过100多万节,天空之上运输飞艇从早到晚都没停下过。

带来的成果就是上千家工厂在后方资源区拔地而起,但这还不够。

为了解决军事动员的缺口和工业生产需要人力的矛盾,米蒂亚重新分配了工厂技术人员的比例配置,进一步挖掘潜在劳动力。

将重工业工厂原先10%不到的女性工人配额通过指标动员征召拉到50%,大量招收动员不适宜服役男子,残疾军人与公民进入工厂生产。

同时取消休假,采用劳动红旗加班加点,将工作时间进行拉长,人停机器不停生产时长人为干预必须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工厂大规模扩招,带来的就是军工品质量无法避免的下降,降本增效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

为此原有的老技术工人群体全部集中化分配管理,集中在技术品质标准要求最高的生产环节。

比如坦克战车飞机的发动机引擎,火控瞄准设备,化学蚀刻铭文阵列,变速箱传动和其他精加工水准的精密设备都由老技术工人生产制造。

其他如飞机战车机甲的车体铸造,外层装甲,火炮炮管,橡胶制品,金属弹药等等一股脑全部简化分摊给低素质工人去制造,丑点没事,能开动起来就算合格了。

枪械生产领域也是如此,最新式的人民冲锋枪波波沙bbs-1式大弹匣容量的冲锋枪技术工人全部集中在枪膛制造等精密配件领域。

外层护木,冲压铸造的外枪管,弹夹等玩意儿都交给联盟妇女们生产,同样技术标准就是能用就行。

所有工业设备机床全都是最新的,采用的技术标准也是最新式的,通过熟带新的方式运转。

联盟工业机床的总量从战前六十万台以每月1-3万台的速度快速补充扩大。

正好空出的这批工人可以承接住新生产的工业设备,多余出来的工人开设更多的工厂扩增生产规模。

“我想你们也非常清楚,一辆坦克质量哪怕再差,它也比我们的子弟兵用肉身去扛魔法和子弹来的更为可靠。”

“一个只有100发炮弹寿命的炮管,它也能移平壕沟和城墙,打出的弹坑深度也不会有半分减小。”

“请大家务必记住,我不在乎坦克下线时长什么样质量如何,甚至炮管使用寿命低,外壳与炮塔坑坑洼洼什么的全都无所谓,只要能达到能够使用的最低标准就算合格。”

米蒂亚环视会场内所有州的州长影像端口:

“但你们必须每个月都要完成总装备下发的最低生产数量指标,你就是亲自下工厂上一线生产,你都必须给我拿出该有的数量!我只追责你们,听清楚了吗?”

“保准完成任务!”

一切的最终目标就是数量!数量!还是数量!

没有候补和拥有能将就用的候补力量,差别或许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对了,标准低不代表没有标准,每一批次下线的武器设备你们必须亲自到场试用检测,会有内务部队配合你们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出现炸膛卡弹飞机转向失效的问题,你们趁早死里面别来我面前碍眼。”

不少州长闻言脸上都皱成了苦瓜,你说开坦克他们爬进去还能折腾两下,这生产出来的战斗机也要他们飞?在场的能有几个州长是开战斗机出生的啊...

“不抽检也可以,我们会统计战损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