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5章:陆军改制(1 / 2)

加入书签

不过虽然说是7.62-33㎜子弹,可在试生产出来后,军部却对这款子弹的穿透性和威力不太满意。

33㎜虽然理论上在增强了威力的同时还保证了一定的精准度,可他们面对的真正威胁一直都是披着重甲加护盾冲脸的重装机体士兵。

无意冒犯,虽然手持冲锋枪的士兵打的热闹,可他们在机体近身后手枪圆头弹能发挥出的作用可有可无,完全可以裁撤掉。

精准度其实对他们来说不是特别重的需求,威力才是,当然如果可以在拥有大威力的同时还可以维持高射速那是最好的。

所以试制的33㎜步枪弹后续改为了39㎜,并且将弹头的尾部重新设计成船尾式弹头,缩短了药筒尺寸,加长弹尖更具有流线性。

有了子弹自然需要一把全新能承载它的武器,之前司登冲锋枪简单粗暴的自由式枪机激发子弹的原理就出现在了专家们的面前。

他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原理设计出一把使用大威力子弹的冲锋步枪。

这时候就轮到米蒂亚出场了,主要是司登的布局,她是真怕他们走歪搞出枪管长行程,类似邵莎机枪那种垃圾中的战斗机,一开枪浑身都在动。

对于39㎜步枪弹她已经有了良好的选择,那就是在枪膛上方开个导管吸收爆炸气体动能制退的导气式制动枪机的步枪。

其实突击步枪的原理并不算复杂,一句话可以解释步枪所需要攻克的需求。

【那就是如何让枪机做到自动往复式射击?】

只要能解决这個问题,那就有了制造突击步枪的基础。比如长行程气动活塞式,也就是AK47的构型。

在工艺上目前赛里斯联盟已经可以做到的,一开始是不行,但新合金的出现解决了枪管使用寿命的问题。

在发射药燃烧激发子弹产生推动力后,在枪管影响子弹最小的外侧开孔,大部分气体推动子弹出膛,少部分气体进入上方导管推动活塞后退。

活塞后退的同时拉出发射完毕的弹壳,在后方被挤压的弹簧反作用力下重新推挤新的弹药上膛,旋转闭锁激发,如此往复。

其实每一发子弹都和之前栓动式步枪一样,上一发拉一下枪栓旋转闭锁打下一发,只是导气结构借力完成了后拉枪栓复进的过程。

周而复始的打光弹夹中的最后一发子弹,这也是为什么每次装好新弹夹需要重新拉枪栓推进子弹,因为第一发没有导气助力,只能你自己上手拉枪栓施加第一次的力。

不过因为连续射击枪管会过热,所以需要在枪管下方安装可以握持的护木维持射击。

弹夹则是前挂后卡的方式,扳机组的设计也尽量简化。

不过7.62-39㎜步枪弹的后坐力相当大,射击时枪管会上跳,正面枪管需要斜向切削出口子。

让子弹出膛的瞬间上方先喷射气体抑制枪膛的跳动,类似于无后座力炮的作用力对冲。

制造突击步枪后,冲锋枪的队伍自然要被裁撤,因为双方的定位实际上已经重合了,同时突击步枪带来的密集火力和机动速度的提升,也让原来的步兵班中的机枪组需要重新换代。

霍奇斯基式什么都好,但子弹又不通用了,而且对于机枪的需求也有了改变,现在军队的需求是全自动通用加重型的搭配,最好做到子弹通用。

索性重新根据AK一样的导气式长程驱动重新设计机枪进行换代,再研发一挺提供持续火力的支援型通用机枪PKM。

每分钟射速750,采用100-150-200三种弹鼓进行供弹,能够进行长时间的压制,强壮点的士兵单人就可以手提起来进行射击。

同时还要重新设计一款替代原本的马克沁和霍奇基斯重机枪的新款重机,使用12.7-108㎜大口径子弹,专门用于配置在坦克和装甲车上的大口径德仕卡重机枪。

原来赛里斯军队步兵班小组的配置是班组10人,班长和士官两人,三人机枪组,步兵五人,配两辆猫式全地形车。

现在步兵班小组人数不变,但是火力配置进行了改变。新改组的步兵班组则是改为了4人机枪组配置两挺PKM,按照班组内人员身体的素质来决定。

【机枪组改为4人,正副负责一挺,同时配备一个使用加装光学瞄准镜LB-11的精确射手,剩余人为突击步兵。】

同时班组全体型车增加为三辆,发动机换装加强,单独一辆后箱安装一挺德仕卡作为重火力支援。

对于机枪手米蒂亚重新制定了严格的培养标准,训练强度拉大,同时将其伙食标准提升到陆军最高级别。

她对机枪手的定位要比前世更为严格,花费也是最大的。

每挺PKM机枪手都会配备一个背包,里面有输送弹链的柔性输弹槽,一个红点瞄准镜,一个倍率瞄准镜。

背包内装1500发弹链,另外副射手还会携带850发弹链,自身携带一把AK四到五个弹夹作为自卫武器。

重组革新后的步兵师就是名副其实的后勤快乐兵。

不过后勤方面米蒂亚也已经尽量帮忙简化了,以后全军通用的子弹规格就是7.62-39㎜搭配12.7-10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