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3章 顶格待遇(2 / 3)

加入书签

该变成影视作品,展现在全世界面前,让整个世界都可以了解到它!

所以我便尝试着将我之前看到内容,编写成了一部电影的剧本。最近这两天,莪一直在做这件事情。现在我将这个剧本送给您,希望你可以喜欢!”

“非常感谢,这真是一份很特别的礼物。”麦卡锡收下了剧本。

虽然张伟并没有经得麦卡锡的同意,就将《老无所依》改变成了剧本,但张伟一没有公开发表,二没有以此盈利,所以也不能算是侵权。

更何况张伟还将剧本送直接送给了麦卡锡,在麦卡锡看来,这大概就像是热情粉丝制作了个周边,然后送给爱豆。

……

麦卡锡除了小说作家之外,也是个剧作家,他对于剧本这种东西并不陌生。

晚饭过后,麦卡锡便拿出张伟写的剧本,仔细的看了起来。

“咦?怎么连分镜头的描述都有?这并不是编剧的工作,正常情况下这种东西是不应该出现在剧本里的,而是会有有独立的分镜头剧本。”

麦卡锡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东西方剧本的差异,或许中国的编剧,都会将分镜头写在剧本里。

再看下去,一张场景概念图,又出现在了麦卡锡的眼前。

“还有场景概念图啊!这画的还真不错呢,应该是有素描功底的人,才能画出来的。看起来在中国当编剧,可比美国难多了,不光要设计分镜头,还要有一定的绘画水平!”

麦卡锡长叹一声,他显然不知道,这是张伟故意为之,中国编剧写的剧本里,也没有分镜头描写和场景概念图。

然而分镜头描写和场景的概念图,却让剧本看起来更加的生动,会让人有一种深入其中的感觉。

影视作品比文学作品更生动的地方,就在于镜头的展现。同样的一个故事,看文字描述肯定会更快一些,但是在感官输出方面,肯定是影视作品更胜一筹。

就好比观众看喜剧片时,经常性的会被里面的故事情节和表演,逗得捧腹大笑。

而看文字的话,即便专门挑笑话看,很多的时候也只是觉得有意思,会心一笑而已,很少能达到捧腹大笑的情况。

像是很多感人至深的情节,影视作品就更加直观了,镜头里演员哭一哭,再加上配乐的烘托,很容易就能让观众落泪。

而文学作品中,要把读者看哭了,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作者充分的酝酿和调动情绪,再加上很多细腻的感性化描写,才能做到。

对于具有影视方面素养的人而言,只是看分镜头,脑中就能勾勒出一个大致视觉效果,从而会有一种代入其中的感觉。

《老无所依》这部作品是麦卡锡写的,他对于里面的剧情走向了如指掌,每一句台词也都是出自他的笔下。

因此分镜头描写,再加上场景概念图,也更能够使他带入其中。

传统的剧本中,是不会去直接描写角色心理活动的,编剧主要通过对话和动作来展现角色的心理状态,而不是直接描述他们的内心想法。演员则需要通过对角色理解,通过表情、动作等,来展现出角色心理活动。

然而通过镜头描写,却能够表现出角色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的情感和主题。

一页页的剧本看下去,麦卡锡脑海中,也勾勒出了一个个的画面,这些画面连在一起,其中的人物和场景便移动起来,逐渐的形成了一幕电影,开始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这个故事,正是麦卡锡所希望带给读者的。

“这剧本写的好啊,将我想展现的东西,全都描述的清清楚楚,如果我是导演的话,大概会直接拿着这部剧本去拍电影吧!”

麦卡锡一边感叹着,一边走到了保险柜旁,他打开柜门,将这份剧本放了进去。

虽说《老无所依》还没有出版,距离改编成电影,更是遥远的很。

但以麦卡锡的名气,他的作品是有改编价值的,更何况他之前的作品,也有改编成电影的先例。

麦卡锡琢磨着,如果有一天,真的有导演上门,希望将《老无所依》改编成电影的话,那么他就直接将这份剧本拿出来。

对于作家而言,他们肯定也不希望编剧将自己的作品改的面目全非,他们更加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原汁原味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这件事,市场反应好还好说,那是皆大欢喜,就算你改编的面目全服,原著作者也能忍。

如果市场反应不好,观众们不买账,骂作品烂的也是大有人在,到时候连累作者一起吃瓜落,那原著作者肯定忍不了啊!

我的作品明明写的很好,是你改编的烂,凭什么要怪在我头上。

因此当改编作品扑街时,原著作者不满意改编,喷导演和编剧的事情时有发生。

麦卡锡这种文坛大师,显然是不能容忍自己的作品被胡改瞎改的,如果导演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图,表达出作品内涵的话,麦卡锡宁愿放弃改编,也要保住自己的名声。

而张伟递上来的这份剧本,显然是尽可能的保持了原著的原汁原味,对于原著作者而言,这显然是他最希望看到的改编剧本。

此时的麦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