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9章 和光同尘?告诉你谁才是光!(1 / 4)

加入书签

“校长,你找我!”

张伟推门走进顾校长的办公室,却发现对方的脸色有些凝重。

“哎,我最担心的情况发生了。有人来要署名了!”顾校长轻叹一口气。

“还真来了啊!对方是谁?要什么署名?”张伟开口问。

“你自己看吧,这两页是负责科研经费拨款的两个单位,这一页是负责实验设备审批的单位,这一页是相关的主管部门。

还有一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机构,已经被我拒绝了。不过我觉得,这只是第一批,后面肯定还会有,而且肯定还会有人来游说!”顾校长一脸无奈的说。

张伟接过几页A4纸,刚看第一眼,眉头就皱了起来。

A4纸的第一行,写着“通讯作者”四个字,后面是一個名字,第二行则“第一作者”四个字,后面则有两个名字。这意思是要一个通讯作者,和两个第一作者,而且给谁都已经定下来了。

“这一家钱给的多么?”张伟扬起第一页纸开口问道。

“这是经费给的最多的一家,每年有十位数的科研经费,都是他们批复的。你的这个基因剪刀的项目,经费也是他们批的。”顾校长一脸无奈的答道。

“既然人家都给钱了,那给个通讯作者,我没意见!两个第一作者,不行!又没来帮我做项目,凭啥要第一作者?”张伟摇了摇头,接着往下看去,然后倒吸一口冷气。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六,三十个!”

后面全都是名字,一行三十个,一共六行,加起来是三十个名字。

“这是额外再跟我要三十个署名?我整个项目组一共才八个人,他一口气就要三十三个,疯了么!”张伟冷哼一声。

“要不你先看看第二页,这是另一个负责拨款的单位。只是给的没第一个那么多。”顾校长开口说的。

张伟翻看第二页一看,要一个第一作者,三个第二作者,外加三十三个署名,倒是没要通讯作者。

第三页和第四页纸上只有署名,没有要求作者类型,看起来是单纯想来蹭论文署名的,但两张纸加起来,却有八十多个名字。

四张纸一共一百五十多个署名!

“一百五十多个,而且照您这意思,后面还有来走关系的!这是要干什么?真把我张伟当成是大肥肉了!”张伟阴沉着脸说。

“主要是因为你的这个基因剪刀,确实称得上是近三十年来咱们中国生物科学领域最重大的成果,堪比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果啊,咱们中国几十年都未必能出一个,所以才会有很多人盯上啊!

在顶级科研成果的论文上署名,可以流芳千古啊!更别说对事业发展还有很多实质性的好处。也得亏三大期刊对于论文署名要求比较严格,否则的话,可能有几十个机构,跑来要求署名呢!”顾校长开口道。

论文是允许机构署名的,但越是影响因子高的论文,对于署名的要求就越严格。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提供详细的信息,而且要经过期刊的查证核实,确定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真实的参与了科研项目,才可以在论文上署名。

在这方面,个人信息的查证核实不太容易,比如署名上有个叫张三的人,只要整个项目组一口咬定这个张三参与了项目,那期刊方面就没办法驳回。

但机构就不一样了,这个机构是干啥的,一查便知。比如搞了个基因编辑的项目,署名出现一个某某基金会,某某委员会,某某卫生局,某某教育局,一看就知道与科研项目不沾边。这种署名到了期刊那里,会直接被驳回。

所以除非是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其他单位很难用机构的名称进行署名,因为太容易穿帮了。

而正规的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虽然不会穿帮,但他们一般是不会用机构署名的。

搞科研的也有自己的规矩,项目是谁做的,署名权就是谁的,这个不能乱给。

机构顶多会安插几个内部的关系户,但这种安插进来关系户,都是有来有往的人情世故,会在其他方面给与论文作者一些补偿,内部商量着来,不会生搬硬抢。

试想一下如果科研机构自己破坏了这个规矩,我做出来了科研成果,自己说了不算,最终分饼的时候反倒是毫不相干的人拿大头,此例一开,那以后谁还会去搞科研?直接送礼摘别人果子得了!

在这方面,科研院所与科研人员是命运共同体,大家端的是一碗饭,都会遵守规矩,敢坏了规矩就等于是砸了自己的饭碗。

反倒是外行,跟你端的不是一碗饭。既然不是一碗饭,从你这里挑走了最大几块肥肉,自己填饱肚子爽歪歪,至于你还能不能吃的饱,还能不能有饭吃,关我屁事!

另外还有一点,诺奖是不接受集体署名的。如果一篇论文是以机构名义发表的,那是评不上诺奖的。

当年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果没能拿诺奖,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项成果是以中科院生化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大化学系联合发表的。发表科研成果,用机构的名义没问题,可到了诺奖评委那里,人家不认!

所以正如顾校长所说的那样,如果可以用机构名义发表的话,张伟手中的纸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