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4章 连论文都写完了!(1 / 2)

加入书签

孟鹤鸣作为清大生物系的主任,做了一辈子的科研,整个清大生物系的科研项目,都要从他这里经手。更何况他作为顶级学者,本身也会参与很多项目的研究。

一个项目做完,经费还能有剩余,这种情况并不是没有,但只是极少数的情况。

大部分的情况下,科研经费都是不够用的,要么是科研人员省着点花,要么项目做到一半,钱快花没了,然后再写申请跟上级要经费。

只申请一次经费追加,就能把项目做完,就已经算是令人满意的结果了。

像是张伟这种,经费还没到位,项目已经做完了,孟鹤鸣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见。

“我说张伟,你该不会是糊弄我的吧!咱这里可是清大,可不能虚报项目骗经费啊!”孟鹤鸣一脸质疑的说。

“孟主任,瞧您这话说的,我张伟也是要脸面的,哪能干出虚报项目骗经费这种事情?真要这么干了,就算是您不抽我,顾校长那边也得揍我一顿!您还是先看看项目报告吧!”张伟开口答道。

孟鹤鸣打开项目报考,前面立项和实验等部分先跳过,他直接找到了介绍项目成果的段落,开始看了起来。

“核苷修饰?假尿嘧啶化?这是将RNA中的尿嘧啶修饰为假尿嘧啶啊!修饰后的mRNA可以不触发免疫反应,而进入到靶细胞当中!

原来如此,这算是在mRNA编辑技术上,取得了成果啊!这么短的时间,还真被做出东西来了!张伟,你小子厉害啊!

经费没到位之前,成果先做出来了,你这算是咱们清大头一遭,我老孟搞了大半辈子的科研,今天可算是小刀剌屁股,开了眼了!”

“你这眼开的,还挺疼!”张伟笑嘻嘻的说道。

孟鹤鸣则继续阅读了几遍实验成果,皱着眉头想了想,他觉得这项研究成果不算是惊世骇闻,但也算是比较突出。

至少以当时清大生物系的水平而言,能够在mRNA的编辑技术上取得这样的成果,也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等明年上报科研成果的时候,可以将这個项目报上去,也算是个小亮点,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能评个二等奖或者三等奖呢!

想到这里,孟鹤鸣开口问道:“实验记录都保留了吧?”

“都保留了!”张伟点了点头。

“实验数据也都完善?”孟鹤鸣继续问。

“这你放心,实验数据方面,绝对挑不出任何毛病。我又重复做了一遍,而且全程录像,结果是一样的。我这里还复印了一份实验记录和报告,您看一看?”

张伟说着将另一份文件掏出来,递给孟鹤鸣。

孟鹤鸣拿过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实验记录上显示,张伟的团队确实是一步步的在做实验,最开始的实验也的确是毫无成果,然后张伟转换了一下实验思路,便有了最终的实验结果。

虽然整个过程中实验没有做很多,但整个科研流程还是很完善的,最终的结果也是按部就班做出来的,挑不出什么毛病。

于是孟鹤鸣开口说道:“既然实验能重复,而且还有录像,那这个项目就没有问题了。接下来就是写论文的事情了。

这个论文呢,你尽快的写,写完了先拿给我看一下,我再找几个这方面的权威教授,给你做审稿人,仔细的把把关。”

“孟主任,我来这里就是为了这件事呢!我琢磨着,得找几个有分量的学者,帮我审一下稿。”张伟开口说道。

如果是学生,在写好论文之后,通常会先交给导师或者指导教师进行审阅。

导师或指导教师会对论文的内容、结构、逻辑、语言等方面进行评估,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论文。

学生若是有其他的关系,比如认识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也可以找他们来帮忙审稿。

学者的论文,也会经过类似的过程,一般都是找同事、研究团队,或者学术合作伙伴分享论文草稿,听取他们的反馈意见。

如果能够找到该领域内的大牛来审稿,那更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等发论文的时候,论文作者直接可以向期刊说明,我的这篇论文,是某某大牛学者审过的,直接可以大幅度增加论文的含金量。

大牛学者再给予一些积极正面的评价,就更完美了,期刊的编辑看到大牛学者的评价,肯定会更加重视这一篇论文。

所以学者写完论文后,也都希望找到尽可能高阶的学者,来审阅自己的论文。

即便是诺奖学者,也是如此。

诺奖学者可以找其他诺奖学者来当自己的审稿人,这样一篇论文,经过两三个诺奖学者的手,再送到期刊那里,含金量直接拉满,三大期刊都得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接得住。

张伟要发表论文,当然也希望找个有分量的学者给自己审稿,增加论文的含金量。

此前张伟第一次发表论文,并没有找有分量的学者来给自己审稿。

主要也是因为张伟谁都不认识,想找也找不到。

按说他这种新人,没有大牛学者背书,是不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

但石墨烯这种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