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8章 致命一击!(1 / 3)

加入书签

黄禹锡说胚胎干细胞看起来都差不多,倒也不是瞎扯。

这东西在显微镜下,就是一团糊糊,肉眼看起来还真的都差不多。

而这也是黄禹锡敢于学术造假的底气。同样一个胚胎干细胞,在拍照的时候换个角度,或者调整一下拍摄的间距,就可以当做两個干细胞的照片,肉眼根本分辨不出来。

估计黄禹锡在造假的时候,肯定也没想过,会有人真的去核对每一张照片的细节之处。

《科学》原本就是给少数专业人士看的,专业人士看的都是论文里科研的那部分,谁会盯着照片去挑毛病?

就算真有人想挑照片的毛病,可他们看到十一团糊糊时,估计也会放弃这个打算。

能成为一流学者的,整天泡在书本里,十有八九都是近视眼,有些年纪大的还老花眼,指望他们那可怜的小眼神儿分辨胚胎干细胞?别搞笑了!

至于论文里的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这虽然会令人质疑,但这种事情在科学研究中的确是存在的。

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材料科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经常会出现实验无法重复的情况。

生物医学领域,由于涉及复杂的生物系统和实验条件,以及样本的差异,一些生物医学研究的实验结果可能难以在其他实验室重复。

材料科学领域,涉及多种材料的合成、表征和应用,其中一些实验可能受到制备条件、原料纯度、设备精度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其他研究者无法重复实验结果。

心理学领域,则会受到实验对象、实验环境、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些实验结果可能难以在不同的人群或文化背景下重复。

而像是物理、化学等领域,实验结果往往都是可以重复的。毕竟物理定律摆在那里,化学公式摆在那里,这些都是世界运行的可观规律。又没有智子干扰,实验结果肯定可以重复。

所以黄禹锡在进行学术造假的时候,也并不担心会因为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而受到质疑,这方面他是有辩解空间的。

在这次学术造假事件中,黄禹锡唯二的漏洞,一是论文上发表的这十一张照片,二则是队友的出卖。

这种级别的科研,不可能只靠黄禹锡一个人完成,背后必然会有一整个团队,而团队内部不乏有知情人士,一旦他们出卖了黄禹锡,那黄禹锡科研造假才会暴雷。

但以韩国的那种环境,黄禹锡并不担心会有队友出卖自己。

韩国本来就是个社会等级森严的国家,再加上黄禹锡的地位,如果有人想出卖他,黄禹锡有的是办法对付叛徒,甚至让叛徒人间蒸发,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历史上的黄禹锡,就是倒在了队友的身上,当时最先出卖他的,也不是韩国人,而是匹兹堡大学的美籍学者,人家美国人可不管什么等级森严,更不怕你一个韩国人的社会地位。

黄禹锡对美国爸爸,当然也不敢下黑手。

于是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以后,产生了连锁反应,黄禹锡团队的其他成员见势不妙,这才开始出卖黄禹锡,最终使得黄禹锡树倒猢狲散。

如今张伟则是抓住了黄禹锡另一个漏洞,拿十一张造假照片穷追猛打,这真的出乎了黄禹锡的意料。

世界上竟然真有人闲着蛋疼去比对十一张胚胎干细胞的照片?

只见张伟拿出了其中两张照片的对比图,开口说道:“这两张照片,分别是黄教授论文中编号为3-4和3-8的照片,照片3-4的C15区域,跟照片3-8的E8区域,是完全相同的,照片3-4的A9区域,跟照片3-8的D13区域,也是完全相同的。”

张伟说着,又拿出了另外两张照片,继续宣读了比对的结果。

接连比对的两张照片以后,张伟挥动了一下手中的文件,接着道:“除了我刚才说的那些,我这里还有很多照片的比对结果,都是有两张或者多张照片,出现某个区域相同的情况。另外我这里还有电子版本,如果黄教授不介意的话,我可以播放到大屏幕上!”

“介意,我介意的要死!”黄禹锡心中暗道,但嘴上肯定不能这么说,只能沉默应对。

可即便是黄禹锡介意,也没有用,这场演讲的主办方,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用的也是伯克利的设备,只要主办方点头,就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子版。

现在这种状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肯定也不会袒护黄禹锡,先不说张伟跟黄禹锡是同一级别的学者,单说学术造假这口锅,伯克利是万万不敢沾上的。

张伟都说有电子版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而且还有一群好事的记者,若是伯克利拦着不给播放,那等于是在偏袒黄禹锡。而如果日后查证黄禹锡真的学术造假的话,伯克利岂不是成了学术造假的包庇者?

这种世界顶级的学府,名声比什么都重要,于是现场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的将张伟请到了讲台上,将他的U盘插在了电脑上。

现场投影的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了张伟提前准备好的PPT。

视觉信息可比听觉信息直观多了,之前张伟对着话筒干说,现场的观众并没有很直观的印象。

但是现在张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