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2章 可不能把人放跑了(1 / 3)

加入书签

顾校长只觉得头皮有些发麻。

虽然已经确认了论文就是张伟发表的,但这个真相并不合理啊!

一个搞石墨烯的,发一篇材料学论文很正常,发一篇物理学论文也合理,哪怕是航空航天、电子工程这方面的论文,只要跟石墨烯沾边的,都能理解。

可你发表一篇计算机科学的论文,这就是厕所里玩撑杆跳,过分了!

计算机科学,跟石墨烯之间,这跨度是真有点大啊,一個是理论科学,一个是应用物理,还不是一个学科的。两者不能说毫无关系,也得是完全不沾边!

这不光是学科不同的问题,研究性质更是完全不同。

石墨烯的论文,是纯纯的应用操作,就是做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整篇论文的基础也是如此,用事实结果来证明科研成果。

写这种论文,虽然也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但论文的核心其实是实验结果。

而零知识证明的这篇论文,完全就是计算机理论性质的论文,不需要做实验,只需要提出一种理论,或者说阐明一种思路即可。

写这种论文,靠的是丰富的理论知识,对这些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以及独到的见解,基本不需要实验,完全是靠思维逻辑,来形成科研成果。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玩操作,一个玩脑洞。

如今张伟这个玩操作的,突然玩起了脑洞,这就让顾教授觉得不可思议了。

你去玩脑洞,前提是你得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啊!

想把脑洞玩好,你还得对这些知识有深刻理解啊!

要把脑洞玩出花来,你得对这些知识有独到的见解啊!

这三个层次逐一递进,每一层都是一个门槛,走到跨过最高一层的门槛,才能写出零知识证明这种水平的论文。

可隔行如隔山,你不是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学者,凭什么跑到这个领域连跳三关?

顾校长当年就是从物理学转到材料学的,他知道对于高端学者而言,转专业的难度有多大。

物理学跟材料学好歹有些联系,跨专业能够理解,可这两个学科,跟计算机科学有半毛钱的关联?

两个完全不搭边的专业,竟能随意切换,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顾校长是真的不敢相信。

“为什么啊?为什么张伟能写出计算机科学的论文啊!还是顶级论文!这不合理啊!一个学者凭什么在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同时取得顶级科研成就?爱因斯坦也做不到吧!

虽说有居里夫人同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先例,但她获奖的成就说到底都跟放射性元素有关。可没从石墨烯跨越到计算机。”

顾校长满脑子都是“不合理”三个字。

让一个理工科教授,相信一件看起来很不合理的事情,的确有些困难。

此时,秘书接着说道:“校长,刚才打电话确认的时候,我还问过张伟,为什么署名里会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张伟告诉我,这篇论文是经过伯克利计算机系的教授修改过的,而且伯克利的教授还署名了第二作者,并且给期刊写了推荐信,所以在署名的时候,才写上了伯克利。”

“署名第二作者的,是伯克利的哪位教授?”杜志强立刻问道。

秘书掏出了随身的笔记本,看了看上面的名字,开口答道:“有两个伯克利的教授,为张伟署名第二作者,一个叫莎菲-戈德瓦塞尔。”

顾校长立刻望向杜志强,眼神询问这个家伙是谁?

他毕竟不是研究计算机领域的,对于这方面的专家并不了解。

听到这个名字的杜志强,则是一脸吃惊的表情,他马上回答道:“莎菲-戈德瓦塞尔,是密码学的权威专家,美国科学院的院士。”

“很厉害?”顾校长下意识的问。

“非常厉害!”杜志强接着介绍的;“这么说吧,她这个层次的学者,对比到物理学,是准诺奖级的!真没想到,这种级别的学者,竟然不是通讯作者,而只是第二作者!”

顾校长恍然般的点了点头,一句“准诺奖级”的评价,瞬间让他明白了戈德瓦塞尔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地位。

“张伟这篇论文得多重要,才能让准诺奖级的大牛学者,甘当绿叶陪衬!”

顾校长长叹一口气,接着问道:“另一个第二作者是谁?”

秘书又看了看小本本:“伦纳德-阿德曼!”

“你说谁?”杜志强直接尖叫起来。

秘书还以为自己说错了名字,又确认了一眼小本本,才开口说道:“伦纳德-阿德曼!”

这一刻,杜志强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仿佛失去了所有血色,嘴唇微张,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整个身体仿佛僵硬了一般,无法动弹,只有那双仿佛要从眼眶里跳出来的眼睛,死死地盯着秘书这个消息来源,仿佛要从那里寻找出一些解释。

这表情反倒是让秘书吓得向后缩了缩身子,他又一次看了看小本子上的名字,再回忆了一下刚才通话的内容,确认自己的确没有说错,然后小心翼翼的第三次重复这个名字:

“伦纳德-阿德曼。”

“老杜,先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