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1章 是他,是他,又是他!(1 / 2)

加入书签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张伟教授,我刚打电话问过,不是他。”

“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张卫教授,前段时间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去做了手术,上个学期结束以后就请了病假在家休息,应该不是他。”

“张薇,新闻学专业,文科类的,懂个毛的计算机,肯定不是!”

“章伟,临床医学,这应该跟计算机不搭边吧?也不是他。”

“主任,咱们要不要调查一下各系的研究生?说不定这篇论文是研究生发的呢?”

“这种水平的论文,研究生未必能写出来吧!”

系主任眉头紧锁,正在思考的时候,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主任,张伟教授找到了!”

“找到了?怎么找到的?”系主任立刻问道。

“不是我们找到的,是他主动找上门的,是一位老教授,现在就在咱们系的接待室里呢!”

“那好,我马上过去!”系主任挂上电话,立刻前往接待室。

接待室里,坐着一個精神抖擞的老者,老者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但岁月并没有磨灭他身上学者的风范。

他的脸上虽然布满了皱纹,但还是双眼依旧炯炯有神。灰白的头发有些稀疏,却带着一种沧桑的气质。

“您就是张伟教授?”系主任说着上下打量着老头

“不错,我就是张伟。”老者信心满满的点了点头。

“我是计算机系主任杜志强。”系主任自我介绍的同时,眼神中却浮现出一缕的疑惑。

不为别的,只因这老者年纪太大了,这个年纪的人,绝大多数连电脑都不会用,更别说是写计算机方面的论文了。

“张教授,请问您高寿啊?”系主任开口问。

“我今年七十八了!”老者开口道。

听到这个年龄,系主任眉头一皱。七十八岁,退休已经十八年了,这么算起来这位老教授退休的时候,才1986年。

中国对于计算机的研究一直都比较滞后,八十年代以前,很多学校都还在研究无线电,压根就没有计算机相关的课程。

就连清大的计算机基础理论教研组,也是到1986年才成立的。

也就是说,清大开始研究计算机理论基础的时候,这位张伟老教授刚好退休。这么算来,老教授压根就没接触过计算机理论的研究。

最近二十年,计算机领域可谓是飞速发展,隔三差五就会有新的理论提出,每年都会有新发展,特别是几年前互联网泡沫的时代,计算机领域的新兴事物,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杜志强这个清大计算机系的主任,要是十天半个月不去关注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动态,都会有些跟不上时代,更别说是一个七十八岁的退休老教授了。

所以杜志强本能的觉得,这个岁数的人,不太可能写出《零知识的简明非交互知识论证》这样一篇顶级的论文。

杜志强一副质疑望着张老教授,老教授则从包里面拿出了一个布包,从形状看,布包里面应该是一本书。

“你们要找的就是这个吧!”张老教授拍了拍这本书。

“看大小,这布包里是最新一期的《ACM计算调查》么?那篇零知识证明论文真的是这位张老教授写的么?”

杜志强脸上的疑惑,瞬间变成了吃惊,一位七十多岁退休老教授,竟然能写出计算机前沿领域的论文,这着实超出了杜志强的意料。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还真没说错啊!这位张老教授,都七十八岁了,还在学习最先进的计算机理念!真是吾辈之楷模!”

杜志强肃然起敬。

下一秒,张老教授缓缓的打开了布包,里面包裹着的书籍,也露出了真容。

并不是最新一期的《ACM计算调查》。

再仔细一看,封面上写着《明代山水画鉴赏》几个大字。

“这是什么东西!”杜志强猛的一愣。

张老教授却不慌不忙的打开了其中一页,指了指里面一片画作,开口道:“这就是你们要找的!文征明的竹石灵芝图!”

“啥东西?啥图?”杜志强顿时愣在当场。

“竹石灵芝图啊,文征明的!这幅画啊,目前收藏于台岛省的故宫,咱们大陆可看不到真迹了啊!也多亏了还有这本92年出版的《明代山水画鉴赏》,我们才能一睹这幅画的真容。

说起来啊,这本《明代山水画鉴赏》也已经绝版了,市面上根本找不到,也就是我,还留存了一本,话说你们是怎么知道,我手里面有这本《明代山水画鉴赏》,能看到竹石灵芝图的?”

“张老,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我们没找什么《明代山水画鉴赏》,也没找什么灵芝图,我们找的是张伟教授!”

“没错啊,我就是张伟,以前是清华美院的教授!”

“我们找的是零知识证明的那个张伟教授!”

“这不就是灵芝么!”张老指了指那副《竹石灵芝图》,接着道:“你看这灵芝,绘画的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啊!这每一根细小的枝条,都栩栩如生,特别是这灵芝伞盖的部分,线条层层叠叠,简直是鬼斧神工。

还有这色彩,淡雅清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