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8章 图灵奖只是第二作者?(1 / 2)

加入书签

《ACM计算调查》编辑部,小编正在对稿件进行初审。

美国是计算机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不仅仅是学者和研究人员,全世界最顶尖的程序猿也都汇聚在美国。基数大产生的论文就多,所以《ACM计算调查》每天都会收到海量的投稿。

大部分的投稿,在小编的初审阶段,就被过滤掉了。

一封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信件映入小编的眼中,他看了看地址,表情显得认真起来。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系,那可是全美最牛的计算机系,那里寄来的稿件,必须得特别对待。

打开稿件,最前面的竟然是一封推荐信,署名是伦纳德-阿德曼!

“是图灵奖得主,伯克利计算机系的阿德曼教授!”小编猛的一惊,光是这一封推荐信,这封论文就不是他能PASS掉的了,必须得报到主编那里。

不过小编还是很好奇,论文的内容是什么,竟然值得阿德曼教授亲自写推荐信。

他打开看论文正文,开始的看了起来。

“零知识的简明非交互知识论证,是有关零知识证明的么?这东西对密码学的确有些贡献,但贡献也不算大,主要是不好应用。不知道这篇论文又研究出了什么新东西。”

片刻后,小编读完了整篇论文,那个“假设知识”的概念,不由自主的在他脑海中翻滚起来。

“厉害!这个作者真是厉害!竟然能提出假设知识这种概念!这直接补上了零知识证明的安全漏洞!这個作者是什么来头?”

小编立刻望向了作者栏。

“第一作者,Zhang Wei?这个名字应该这么拼吧!是个华裔。”

再看后来第二作者,伦纳德-阿德曼,莎菲-戈德瓦塞尔。

“阿德曼教授是第二作者!这怎么可能!图灵奖得主署名第二作者?是不是填错地方了?”

小编眨了眨眼睛,确认阿德曼的确只是第二作者,而不是通讯作者。

“还有那个莎菲-戈德瓦塞尔?是那个密码学权威!记得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士吧!她也署名了第二作者?”

这二位的名字,正常情况下可都得出现在通讯作者那一栏的。

特别是阿德曼教授,图灵奖得主,秘钥系统的创始人,他在计算机领域的地位,就算不是爱因斯坦级的,也得是杨振宁级的。

如今要他们竟然只是第二作者,顿时让小编惊讶万分。

“这篇论文的作者究竟是什么来头,竟然能让图灵奖得主做第二作者!”

……

论文很快便出现在主编的面前。

“阿德曼教授署名第二作者?”主编也是大吃一惊。

“这篇论文的作者名叫张伟,看名字是个华裔,我去查了一下,虽然查到了几十个同样的名字,但年龄都不符合,根据论文里所附的作者资料,这个张伟只有十九岁!”手下开口说道。

“十九岁?这么年轻?应该刚考上大学吧?竟然能入的了阿德曼教授的法眼?”主编不解的说。

“能让阿德曼教授署名第二作者,这不是一般的关系,能够做到的。说不定他是阿德曼教授的私生子呢!”

主编却摇了摇头:“你还是太年轻,不了解这些顶级的学者。顶级学者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哪怕是亲生儿子,论文达不到标准,他们也不会推荐的。我还是先看看这篇论文内容吧!”

片刻后,主编已经看完论文里“假设知识”的部分,脸上更是写满了震惊!

“这篇论文一旦发表,整个密码学都要变天了!怪不得阿德曼教授愿意署名第二作者,换成是我的话,或许也会愿意署名第二作者的。”

作为《ACM计算调查》的主编,必然也是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专家,理论水平比起阿德曼教授并不逊色。

随后主编继续看完论文的结尾部分,当天看到论文中所提到的区块链技术时,表情已经不是震惊,而是震撼!

“区块链!还有区块链!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

还没有看到论文最后一部分的时候,主编只是能联想到,假设知识理论可以让零知识证明进入到大规模应用的阶段,这也就意味着一种新的加密手段会诞生。

而且与之前的加密手段相比,这种新的加密手段也更能够保障隐私,也更难被破解。

加密手段这东西,几十年来一直在推陈出新,新的加密手段每隔几年总会诞生几个,不算是什么新鲜事。

更何况有句老话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加密手段在更新,破解手段也在更新,至少在当时,没有无法破解的加密手段。

所以一种新的加密手段,无非是密码学进行一次升级罢了,这就像是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或者搞出了一个实用发明,只能让业界小“震惊”一下。

但是经过论文最后部分的提醒,主编终于意识到这篇论文的真正价值,那就是区块链技术可以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了。

对于整个数字领域而言,区块链技术可不是一次升级那么简单,这会给整个数字领域带来一场翻天覆地的突破。

如果说密码学的升级,相当于是发现了新物种,或者是搞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