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90章 大崋铸币(2 / 2)

加入书签

钱币,以谋取利益。

私币质量往往比朝廷铸币更差,因此获利更高。

再加上朝廷在地方的铸币质量越来越差,到最后钱币便真伪难辨。

由此,市场上的私币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差,形成恶循环。

所以,前明到了崇祯朝,铜钱货币之用几乎崩塌,进一步加重了平民百姓的灾难。

比如说,一两银子值一贯铜钱。

前明的正常兑换比例,一贯便是650枚铜钱。

但劣质私币往往需要一千多枚才算一贯,有的甚至需要一千五百枚以上。

平民百姓无权无势,拿银子换铜钱,可能只换到六七百枚劣质铜钱。

反过来,当需要用铜钱换银子交税时,则可能需要拿出一千多枚铜钱,才换到一两银子。

这一进一出,几乎让平民的钱财折半!

偏偏前明在张居正改革后,一条鞭法实行,很多地方都规定只用银子交税。

由此可知,小民受铜钱败坏之害有多重。

而在前明最后几年,很多地方只认金银,不认铜钱。

大崋建国之后,同样深受铜钱败坏之害,故只能沿用明末习俗,能以银子结算的,便以银子结算,对铜钱认同度不高。

不过,随着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民间小额交易变得频繁,只靠银子建立得货币制度显然就成了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阻碍。

这时,大崋出台新的合法铜钱取代旧币,就很有必要了。

况且,历来新朝建立,铸造新钱都成了规矩。

刘升干脆便让秘造局先研制出一套更精密、产能高的铸币机器。

并顺带把金币、银币也都搞出来。(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