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82章(1 / 2)

加入书签

特战部队在科伦坡又驻留了三日,这一方面是防备荷兰人再杀回来,另一方面是趁热打铁“清点战果”。
当初康西卡奥来汉班托塔求助时,答应了高桥南提出的诸多条件,如今便到了结算的时候。
海汉此次出动了两千多人马,且与荷兰人发生了小规模战斗。按双方协议,从启程出发到收兵回营,期间所有的开支,均由葡萄牙人承担。
在锡兰总督的主要要求下,高桥南还将留下两个连队,在科伦坡城继续驻扎一个月,这些人马的消耗也全由葡萄牙人承担,而且需要先行结算。  高桥南深知过河拆桥、人走茶凉的道理,他要是就这么带着部队离开了,回头再想找葡萄牙人结账,恐怕对方就会以各种理由推搪了。到时候要收这笔钱回
来,免不了会生出诸多麻烦。
所以高桥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不给葡萄牙人耍花样的机会,要求对方立即付款,把这笔账了结之后,海汉军才会撤离科伦坡。
锡兰总督前日与高桥南相谈甚欢,还在琢磨用什么借口能少付一点钱,没想到一觉睡醒对方就黑着脸来要账了。  锡兰总督毫不怀疑,如果自己拒绝付款,那高桥南大概立刻就会翻脸,驻扎在城外的救兵马上会变身为敌军,而科伦坡城大概承受不起接踵而至的第二轮攻
击了。
高桥南没有给出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锡兰总督除了给钱别无他途。  好在科伦坡城没被荷兰人攻破,总督府里储藏的大量钱财足以偿付海汉的军费开支。但饶是如此,眼见一箱箱的银币从地窖里搬出去装车,总督也免不了十
分肉疼。
这短短数日的救援行动,就花掉了锡兰殖民地足足两年的财税收入。再加上与荷兰人交战期间的开支和损失,可以说最近这几年算是白干了。
总督只能安慰自己,至少保住了科伦坡城,没有丢掉这个最重要的财源。要是这地方真被荷兰人夺去,那他这总督大概也做不下去了,只能回国接受责罚。
除此之外,科伦坡当局还得组织三千名劳工,赴汉班托塔替海汉人打工,暂定工期为半年。
坏消息是科伦坡城的重建修复工作势必会受此影响,而好消息是这些劳工的出差费用全部由海汉自行承担。
但真正令锡兰总督感到不安的是,这些人去了汉班托塔之后,还有多少人能回到自己治下?
他知道海汉吸纳人口的能力极强,这些人如果在汉班托塔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那恐怕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汉不太可能对这些劳工一一进行身份审查,他可以借此机会安排探子混进去,对汉班托塔实施长期监视。
三天后高桥南率部离开科伦坡港的时候,锡兰总督没有再出面相送,想必也是有些气不过被海汉狠狠敲了这一笔竹杠。
不过高桥南并不在乎葡萄牙人会怎么想,这次带回了三十多箱银币,以及首批一千余名劳工,可谓是成果丰硕。  岛上的各方势力中,土著康提王国和葡萄牙都已承认了海汉在锡兰岛的权益。荷兰人这次吃了不小的亏,但双方实力差距明显,对方采取报复措施的可能性
不大,大概还是会通过外交渠道向海汉高层提出交涉。  只是就算荷兰人把事情捅到执委会那里,他们大概也不会讨到什么便宜。进军印度洋本就是执委会定下的长期发展策略之一,在实施过程中踢掉挡在前方的
绊脚石,这在执委会眼中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举措。
想要不挨揍,那下次就不要再扮演绊脚石的角色了。
高桥南率部出征后,汉班托塔的多处工地都处于半停工的状态,直到部队返回才陆续复工。
而带回来的一千多名劳工,则是被立即分配到了各处工地上,充当复工后的生力军。
这些劳工多是来自果阿殖民地的印度人,他们大多已经在科伦坡见识过海汉军的威风,所以倒也不敢表现得太懒散。  而且锡兰总督所担心的情况也正在发生,在抵达汉班托塔后,高桥南便向他们宣布,在这里打工期间除了正常的劳务收入之外,他们当中表现优异者,还可
申请在汉班托塔长期居留,乃至申请获得海汉国籍。  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海汉的了解仅限于眼前的海汉军,但这些人基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海汉的实力要在葡萄牙和荷兰之上,如果有机会依附于这样一个强
国,那当然要比在葡萄牙人手底下受压榨要好得多。  而对于葡萄牙在劳工中安插的探子,高桥南其实也预料到了,不过他对此并不太在意。毕竟类似这样收集情报的手段可不止葡萄牙人会用,海汉其实是也一
样。
像科伦坡这种地方,军情局和安全部接下来都会以各种掩护身份向当地派出情报人员,说不定比葡萄牙人派到汉班托塔的人手还要更多。  不过安全部的进度明显会比军情局慢得多,目前黎德昌在普吉岛组建的分支机构,人手也就只有十几号人,真正能独立完成驻外情报任务的不过几人,显然
还不足以覆盖到科伦坡城。  而高桥南留在科伦坡的两个连队中,就有军情局的人员,他们可以用协防之名,公开收集有关科伦坡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