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七十七章 一网打尽(1 / 2)

加入书签

“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 “地动仪的修复也是一次格物的过程,你姑且试试吧。”皇帝拍了拍马钧的肩 膀,连他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态度着实不像君主对臣子、反倒像是前辈鼓励后辈, 并寄予殷切的期望:“先贤的才智,后辈若是不能继承、领悟,岂不是愧对?” 马钧极为失礼的与皇帝对视了一会,良久,方才下拜,沉着的应对道:“臣谨诺。” 从今天过后,马钧突然觉得,自己可能不会再口吃了。 “王辅。”皇帝说着,便转身走出了屋舍,准备启程回去了:“你回去后从将作 监、考工监等处拣选一些良匠,把他们组织起来,一同参与地动仪的修复。” “谨诺。”王辅觉得此时非比寻常,脑中灵光一闪,问道:“是否要有个名目?” 修复地动仪就是名目,王辅明知故问,其实是想更进一步。 果然,皇帝早有这个打算,如今各种时机都已成熟,他便不再藏着掖着了: “从将作、考工之外新建一处衙署,专以钻研农、兵之用。挂靠在太学名下,就叫 格物院,以‘格物致知’为训,由韩暨来做这个主事。” “啊?”王辅一时没反应过来,愣了愣,没想到这个位置最终没能落在他头上: “韩暨?” 韩暨是南阳人,少有显名,司空辟而不就,因避袁术征,徙居山野。荆州牧刘 表对其外宽内忌,韩暨惧命,正好那时关中平定,而关东纷乱不止,他便从武关逃 到关中,为亲族、尚书郎韩斌所举为郎。 “就是韩暨韩公至,他对这些技艺很感兴趣、也很有想法,正好尽其才。”皇帝 如何看不出王辅心里的算计,同样是王氏兄弟,对于王端,皇帝是刻意栽培,因为 他温润敦厚,一切行为都很可控;对于王辅则不然,此人太机敏、不拘束,又年 轻,若是不好好磨砺一番,很容易刺到自己。 何况皇帝向来讲求的是步步为营,不会学孝灵皇帝搞鸿都门学,并以此授官为 吏、将经学士人阻绝于外的傻事。格物院的牌子挂在太学之下,就是一个最好的明 证,皇帝只想把它打造成一个新工艺的研究所和实验室,为朝廷提供先进的农业、 军事技术,不会让其彻底撼动经学的理论根基以及士人为官出仕的途径。 很快,皇帝微行灵台,亲察地动仪、并为‘格物致知’做出新解,反驳郑玄的理 论的消息传遍朝野。支持者有之,非议者也有之,大多数人都将目光集中到皇帝与 郑玄之间的理念分歧,而很少有人关注由太学仆射潘勖带头组建、韩暨为主事、马 钧为副手的格物院。 这正好符合皇帝的预期,而且在经过优秀官吏进修的吏治科、基层军官扫盲的 教化科、以及英烈遗孤的蒙学等杂科之后,臣子们已经对皇帝给太学五科之外屡屡 挂靠旁科的行为见怪不怪了。 只是仍会有人觉得奇怪,太学是什么时候开始从纯学术性变为综合性的教育机 构的? 最初的时候皇帝不还明确表示太学要‘五科并举,首重明经’么? 这也是郑玄疑惑的问题,他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无论是皇帝所提出的‘天子 之责’、‘学以致用’与‘人心齐一’、还是最近对于‘格物致知’所提出的新解,这些 都是皇帝对经书的独到见解,不仅反映了皇帝的为政喜恶、甚至反映了皇帝的思想。 郑玄这么久以来都在尝试着了解皇帝的为人、把住皇帝思想的脉络,直到现 在,郑玄才算是渐渐明白了。 皇帝有中兴的壮志,也有相应的能力与实力,郑玄毫不怀疑皇帝统一天下、开 一代盛世只是时间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郑玄才会选择来到长安,才会选择在太 学论战中帮皇帝唱出一戏,为的就是他来时的初衷,同时也是他与皇帝之间不成文 的默契。 “孝武皇帝有申天人感应之说、孝章皇帝有定五经异同 之理,故每逢太平治世,皆有大论出。”皇帝这回在天禄阁召见了郑玄,在座者还 有太仆赵岐、光禄勋杨彪、御史中丞桓典、侍中崔烈、兰台令史蔡邕、秘书令荀悦 等大儒。他们无不是今文经学大家,身上要么有着教导皇帝学问的重任、或者就是 、等书的主要编撰者。 摆出这副阵仗,任谁都知道今天要议论的是什么事。 皇帝也不含糊,直接开门见山:“汉室中兴,此乃百年间仁人志士所心向往之 的大业,方今天下,首重武功,但与此同时,文治也同样重要。文武并盛,才是治 世之兆,前者所言、皆是文治的菁华。如今朝廷矢志中兴, 武功已经在绸缪之中,这文治也当始议了。诸公可愿为我的董仲舒、班孟坚,为圣 人之学再开一部大典?” 众人早已有了心理准备,此时倒也不惊,反而饶有兴致用眼神互相确认了一 番,以无声来对当前的人选表示同意。 郑玄花白的眉毛一动,一双温和的眼眸突闪锋芒,点头说道:“谨诺,陛下有 此鸿志,畅兴经学,臣等岂能不效绵薄之资,共襄大事?”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只是古今文经林立对峙,各承师说,互诘不休;且师传多门,章句杂乱,文理乖 错。若要效仿前人,统合各家之言,删繁就简,实非易事。” “不仅是删繁就简,更是要推陈出新。”皇帝提出了要求:“以、 为本,十三经为根,综合古今文经,编撰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典籍,以为大汉万 世太平之基。” “敢问陛下,何为‘十三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