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0章 最先进的炮弹出现(2 / 3)

加入书签

爆炸范围只有七步,范围看起来也不小,但杀伤力不能和后世的炮弹比,主要还是落点中间杀伤力大,按许厉的试验,三步外披甲的靶子,就很难重创。

当然,这个时代轻伤也不得了,炸步营和马群中能炸一大批,对密集步营很有杀伤力。

而且因为改成后装,射速提到极大提高,最快一分钟左右能打一发。

只是考虑到炮管寿命问题,许厉还是建议,约五分钟左右打一炮。

这炮架到高处,比如城头的话,十七度半的角度打的最远,可以打到十里以上。

当然,具体能打多远,还得看你的城墙有多高,需要的角度也不同,这是炮兵需要学习的,赵与芮听听就好。

这个射程当然还有进步的空间,主要后装方式和打击方式还得改进,气密性也要继续改进,炮弹更要改进,但以现在的工业水平,这已经算是最强的火炮。

据许厉说,这门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可用来守城和战船中,但也可以野战,以后野战可以主带这种火炮。

要知道宋军以前野战炮都是三百多斤左右,偶尔才会带千斤重炮,现在要带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许厉考虑宋军后勤后才决定的。

宋军有个良好的习惯,每攻占一地,每要到处画地图,确定道路,什么路好走,什么路能走步骑,什么路能走炮兵和马车,什么路需要修,都是宋军每占一地率先要处理的事。

然后宋军会根据出征地形,决定带骡马还是牛。

对好走的路来说,通常是四匹马,每两匹轮流拉一门炮,配几个炮兵或民夫,对不好走的路,或雨天,可能还要带牛。

牛走的慢,但拉力不比马小,而且更适合难走的路和雨泞天。

这是赵与芮和后金学来的,明末后金出征,基本都是用牛拉炮,很少用马骡拉。

按现在的马力和牛力,六百多斤的炮也是能拉的动的,后金炮都是上千斤也能拉,宋军自然更能拉,而且速度不会太慢。

之所以不再用更重的炮,是因为现阶段宋军这六百多斤的中重型火炮在升级改造后,已经够用了,现在已经接近十九世纪中期后装线膛炮的水平。

“后面守城和战船上,可升级更重打的更远的炮,但臣以为。”许厉这时道:“守城和战船上的炮可以先缓缓升级,当务之急,还是升级火炮,按陛下的意思,彻底打造新式炮弹,这可以让咱们的火炮威力和射程,达到新的高度。”

许厉这门炮是给赵与芮看的,也不打算全军推广,按他的说法,先打造上百门给前线准备西征和防守用。

现在国内都没什么战事,也没有必要升级守和战船,只需要在波斯和谦州一带的前线打造一批备用,重点还要升级新式炮弹。

“许卿说的有理,朕也是这个意思。”赵与芮立刻表态支持。

然后又问,你们新式炮弹研发的怎么样了?

“陛下请。”火器局的人带着赵与芮往新工厂去。

这是大宋前两年新建的工厂,专门为了研发新式炮弹,即赵与芮所说,后装铜壳炮弹。

这种炮弹几乎就和后世没多少区别了,能达到十九世纪的水平。

等赵与芮进去看了会,还是感觉有点古怪,入眼既有满满的科技感,又有土鳖相。

工厂中间有座巨大的蒸汽机,最北面是锅炉,现场能看到好多汽缸,各种活塞,工厂后面还有大烟管往外排污,放后世是妥妥的污染空气。

外面就是一条河,河边是水力机械,两者结合用。

工厂南面就是机器,从东到西是一整套新炮弹的打造机器。

第一台是压卷机,需要两个工人手机摇控,赵与芮带着一众大臣看着有人用推车推来一叠铜板。

铜板已经在另一个工厂处理过,全是长方形,标准一模一样。

一工人拿起一块铜板放进一个机器。

这机器前端有几个长钢柱,铜板被放进去后,钢柱就在滚动,瞬间功夫,那铜板就被滚成一个空心圆柱体。

赵与芮注意到,钢柱在滚动时,需要人工摇动。

其实这是半自动的,边上有蒸汽压力带动齿轮,再带动钢柱,但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有部份需要人工助力,类似于人摇式机械,工人都是轮换。

这个铜板卷成铜柱后,就是后世炮弹的下半部,它在将不久的将来,取代现在大宋木制炮托,使大宋的炮弹更现代化。

但过程也不是一步到位,现在许厉他们是在不停的试验和研究。

这机器不但能弄炮壳,也能弄弹头。

许厉发明的弹头不是尖圆头,受限于这时代的工业,前面不是很尖,类似梯形圆柱,只需要用铅制成一片片扇形,然后用这台机器一卷,就成了弹头。

弹头比较薄,主要赵与芮的爆炸部在里面,不是靠穿击,而爆炸来杀伤。

不远处还有机器在造弹底,封顶,整个炮弹外壳要分四部做,然后拼接,到时候会放入爆炸药,点火装置,杀伤铅珠后,进行压缩拼接。

现场有好多台机器,看的众大臣目不暇接,也个个称奇。

大宋这些年不停有新机器出来,虽然大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