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1章、入瓮(1 / 3)

加入书签

对于徐州,每一位跟随过孙策的孙氏族人都十分熟悉。

因为在建立江东基业过程中,孙家曾经三次对徐州用兵,且都是与淮浦陈家打的。

其中,第一次是陈家挑起来的孙氏反击战。

是时孙策以极短的时间占据了江东,令魏武曹操感慨“猘儿难与争锋也”,生出忧彼做大难除的忌惮之心。恰好在那时候吴郡太守许贡被孙策绞杀,曹操便用手中“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便利任命陈瑀为吴郡太守。

声称这是为了协助孙策讨伐已然称帝的袁术,实际上是为了向江东掺沙子。

陈瑀出自淮浦陈家,乃陈珪的从弟、陈登的从父。

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后,他先是陈兵马在广陵郡最北端的海西,准备攻下被袁术占据的广陵郡,然后又派遣使者带了三十多颗印符前去给祖朗等首领封官许愿,让他们在孙策北伐袁术时出山袭取郡县。

算是为了将自己这个吴郡太守的头衔落实绸缪罢。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使者携印符抵达吴地寻到人之时,祖朗已然和太史慈一起归顺孙策了。

面对这样背后捅刀子的行为,孙策自然不会忍气吞声。

且在陈瑀授人以柄之下,孙策将本应北伐袁术的军队用在陈家身上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即,便以吕范为主将督徐逸等将领引兵北上攻打海西。

此战陈瑀大败,不仅领军的家族将领陈牧临阵被杀、士卒被俘虏四千余人,就连本人都不得不孤身逃往冀州投奔了袁绍。

但获胜了之后的孙策,并没有占据广陵郡。

因为是时汉家天子犹在、天下诸侯犹顾忌着大义的名分。

而是复向天子进贡以示自己没有叛逆之心,顺利的让曹操捏着鼻子给予了名分——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让其名正言顺的掌控了江东。

只不过,此时的广陵太守是陈登。

孙策既然解决了名分的问题,也要着开始手考虑日后陈家报复的问题。

尤其是陈登也做了与陈瑀一样的事情。

乃是暗中遣人去给江东的豪强封官、招揽严白虎的余党为己所用。

更重要的是,在孙策转兵前去攻伐刘勋夺下庐江郡、劝降了豫章太守华歆时,陈登也顺利招抚了徐州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海寇、属下聚众万余户的薛州,拥有了随时跨江南下为陈瑀复仇的实力。

卧榻之侧,犹不容他人酣睡。

何况是仇人!

为了日后进军荆州为父报仇有个安稳的后方,从庐江归来的孙策直接以得胜之兵北上攻打广陵。

只不过,可惜了。

骄兵必败。

才学更优于从父陈瑀、吸取了前番战事教训的陈登,早早就做好了迎敌的准备。

他在中渎水中段的津湖(精湖)、射陂处修筑了一座匡琦城,以此来扼守大江与淮水的连通,令孙策无法倚仗水师的精锐做出绕后侵扰、切断粮道补给、四面围城等举措。

而且,中渎水的水位很低。

唯有夏秋雨水丰沛的时节才能通行大船,冬春时节并不能通江抵淮。

如前吕范大破陈瑀时是夏季出兵的,故而能往来自如。

一战破庐江、降豫章的孙策意气风发,罔顾春季水浅引兵北上攻伐广陵。

而他麾下的得胜之兵也壮志踌躇,人人觉得陈登也如陈瑀一样不堪,待他们临阵后便兵败如山倒。

然后被陈登以劣势兵力大破之。

江东士卒临阵被杀与被追击所斩者,合计有万余人。

此战是孙策有生以来最惨的败绩。

也让他无法咽下这口气,没多久便再次兴兵北上攻打匡琦城。

不同的是,此番他留在大江北岸的江都督粮草,将督战之权委托给了孙权。

做出这样的决策,并非是他仍轻敌。

而是第二次兴兵北上,他规避掉了所有不利因素、甄选精兵良将夯实了以众凌寡的必胜前提,所以才让孙权去露脸积累威望。

尤其是当时曹操正在攻打占据徐州的刘备,挤不出多少兵力来驰援陈登。

只不过,孙权还是败北了。

陈登大张旗鼓的派出使者前去向曹操求援后,便暗中遣人出城在救兵来援的道路上,每隔十步就堆一堆柴草。

待入夜之后尽数点燃,令是夜亮如白昼。

让吴兵误以为曹操大军来援已至,各自惊慌失措,也让陈登再次寻到了机会领军主动出击、再次以斩首万余的战绩逼退了吴兵。

此战过后,孙策没多久便遇刺身亡了。

继位后的孙权,也因为内忧外患等诸多紧要之事,以及陈登也在不久后病死,故而不复兴兵向徐州广陵。

但自此之后,被孙策赐姓纳入宗族的孙韶,便有了夺下广陵与徐州为孙策雪恨之心。

这就是他积极经营广陵郡的缘由之一。

故而,此番听闻军士禀报江北广武湖有叛乱,他第一时间便召集私兵部曲渡江而去。

虽然这样的小叛乱在江东早就司空见惯。

但他不允许自己北进青徐的筹谋,还未得到孙权肯定实施之前便被一场小叛乱给抹黑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