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国家战略级重点项目。(1 / 2)

加入书签

越想越觉得飞艇可操作的空间非常之大。

米蒂亚在回去后紧急召开了上下议院会议,快速推进飞艇大规模制造计划列入开春后第一个S级国家战略级重点项目。

也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不论有多困难,多少问题,举国之力都要将其完成。

不管飞机未来能够迭代到多先进的程度,米蒂亚都觉得那个未来中,飞艇都绝对都在赛里斯联邦军民两用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虽然飞艇时速撑死了百多公里,但飞得慢也有飞得慢的好处。

如制造的体积进一步缩小,直径数十米载重在十吨上下的,直接在吊舱上挂载两挺大口径机炮和两挺重机枪,就能摇身一变成为空中支援炮艇。

制造的体积也可以进一步扩大,数百米的体型放大载重,用于对偏远崎岖的山区地域进行物资的输送。

要知道飞艇在处于浮空状态时,它的消耗是几近于零的,只要利用艇锚拉扯在一個地域,它就能在那上空盘旋一星期起步。

而且她重新修改了设计方案,前世飞艇的载重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浪费掉了的,最典型的就是压舱水和能耗的问题。

泄出掉压舱水自重降低可以升空,可飞艇投送炸弹等会让飞艇进一步变轻,就需要飞艇螺旋桨等一直做功维持高度。

而物资全空燃料消耗差不多的飞艇极轻,想要降落就需要更大的动力,更大的动力又消耗更多的燃料,就又要携带更多的能源。

这就变成了经典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问题。

可这一世有魔法的存在,那个无解的水多加面的问题就荡然无存的。

几枚或者十几枚中高级魔法水晶的矩阵造水,就能灵活的调整飞艇自身的配重,发动机就可以完全用于飞控使用,不在需要往下做功。

而且尾部也可以安装一到两个大功率发动机作为推进引擎,这也能进一步提高飞艇的巡航速度以及降低能量消耗。

充裕的能量供给,侧向横风的威胁也就不再是太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侧面发动机提供推力抵消反作用力。

而不需要压缩空气和释放气囊内气体进行升降,经济成本也会再次降低,这就是一个极其理想的内环线运输器。

众所周知外部靠海靠河的地区因为有海运的存在,它们的发展速度是必然要比内圈全是陆地的地区要快的,因为双方物资投送的成本差距太大了~

产品的价格,基本上就约等于材料成本,制造成本,运输成本。

同样的产品,海运一艘货轮几千上万吨起步,到了米蒂亚前世那时候甚至可以十几万吨。

而内陆运输网络,哪怕多给他安排两条铁轨你也做不到海运成本的十分之一,更别提火车以外的运输成本了。

就这一条的差距就注定了内陆发展不出来大型制造企业,一旦起来,他也会立马开始想办法从内陆迁移出去。

工作岗位不够,民众收入就低,收入低政府税收就差,税收差公共福利就烂,进而民众外流出去打工,更进一步降低公共收入。

同时因为运输成本的问题,也会导致城市的各类物资价格比其他地区要贵得多,收入低物价高,这鬼地方谁待?

以阿洛斯为例,州内公路完成基本修建的地区,300㎞公路汽车全程走完大致在3个小时以内,稀碎的土路和泥泞区域300㎞的通行时间是6个小时起步,还无上限...

半路上陷进哪里你就自己想办法把自己掏出来吧,要是装载货物的卡车,6小时都开不完这300㎞。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问题,米蒂亚政府就得想办法重投入给这些州修建州级高速,多铁轨道系统也得安排上,然后再放开权限让民间和地方共同修建州内道路。

这一套组合拳的终极目的就是加快物资流转速度,降低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城市工业的命脉。

要想富先修路的理论依据就是出在这里。

而有了飞艇帮助,这些问题不说迎刃而解完全追平海运,但和陆运相比绝对是划算多了的。

不需要上战场作战的民用飞艇可以降低合金骨架的分布和各类武器挂载,甚至连发动机都可以装少一些,压缩释放出空间。

那么一个240m长的飞艇载重基本上能达到近百吨级

建造和维修飞艇的厂区可以丢到荒郊野岭去,只要周边如跨海大桥一般制造大型的破风阵列就能解决侧风问题,升降起落不会遭遇到突发事故。

再以国家层面出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厂区合并分配计划,将厂与厂按照分类不同进行聚集,周围就可以开辟出提供飞艇升降装卸货物的区域。

飞艇的自持能耗极低,哪怕装卸的慢一点它们也完全等得起,如果采用的是集装箱吊柜这种模块化装卸的话,飞艇装卸再慢也不会慢到哪里去。

而200m-500m区间飞艇的装载能力,几个批次就能满足一个工业园区的材料需求,满足不了就多个两块儿空地就行。

再将飞艇的飞行路线与将来的洲际城际铁路网贴合,地上天上都能充分的得到使用,飞机的航线也被预留了出来。

大规模的批量化制造,还可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