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2章 美利坚爆款(1 / 3)

加入书签

亚马逊出版社,埃文斯打开电脑,进入到数据库,看起了昨日的图书销售数据。

“跟昨天相比《饥渴游戏》的销量又上升了一名,评分还是稳定在4.7分!”

销量提升的这么快,而且还有这么高的评分,埃文斯瞬间觉得,自己挖到了一部大宝藏。

随着暑假的来临,图书销售也进入到了旺季,特别是青少年文学作品,更是销量暴增。

当然这个时候的市场竞争也是很激烈的,能在这个时候提升销量排名的,未必是什么明珠,但绝对是迎合市场的佳作。

美国的书评网站有一個特点,历史名著未必能有高的评分,反倒是很多畅销小说,评分会比较高,就比如哈利波特系列,评分都会在4.5分以上,而诸如《红与黑》这样的世界名著,评分也就是三分左右。

4.7分的话,绝对算是高分作品了!

埃文斯点开了最新的评论,捡着字数比较多的看了起来。

“《饥渴游戏》,反乌托邦的青少年冒险之旅。这部作品成功地将现实世界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融入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作在描绘了主人公成长与蜕变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的悲哀。小说既具有科幻色彩,又富有现实意义,引人入胜。”

“《饥渴游戏》通过一场残酷的真人秀,揭示了权力与阶级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这个虚构的未来世界,统治者利用游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借此维持社会秩序。这部作品不仅让人感受到生存的艰难,更让人对权力与阶级产生深刻的反思。”

“这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冒险小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以顶替妹妹参加饥渴游戏的勇气与决心,展现了青春的担当与拼搏,还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求生欲望。这部小说紧张刺激,情节感人至深。”

几个书评看完,埃文斯心中已经有了底气。

“评价的人不少,而且以正面评价为主,看来可以加大一些资源投放了。”

次日,《饥渴游戏》就登上了亚马逊的图书推荐位。

亚马逊毕竟是面向整个美国,上一次推荐位,全美的亚马逊用户都能看到,

用户点开一看,作品评分高达4.7分啊!那应该是一部好书。再一看介绍,大文豪科马克·麦卡锡推荐的作品,那作品质量就更加有保证了。

最后再看内容简介,故事背景是在核战之后的北美,是末日题材,还有杀戮游戏,那就更喜欢了!老美嘛,最喜欢看这种世界末日互相杀戮最后吃鸡的故事了。

由于题材比较讨喜,这一个推荐位,顿时让《饥渴游戏》的销量大增。

而当读者真正买了这本书,认真阅读后才发现,原来这部作品的内涵,可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作品里讨论的价值与剥削、阶级与权力、反抗与妥协,人性的抉择和考验,都令人深思。

最关键的是,作品里展现的很多价值观,真的很符合美国人的胃口。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本来就是多元化社会,仅仅二百多年的历史,也没有形成什么文化底蕴,所以每个世代的价值观差异也比较大。

而这一代的美国人,经历过911,经历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未来他们还要经历次贷危机,他们会去占领华尔街,会为了弗洛伊德走上街头,会高喊着“嘛噶”冲进国会。

这绝对是美国建国以来,最为撕裂的一代的美国人,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像是饥饿游戏这种作品,才会被美国人奉为神作!

与之相比,这一代中国人并没有这般撕裂,所以中国读者不明白饥饿游戏到底哪里好看。中国读者开始喜欢《流浪地球》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拯救世界的故事。

……

学乐集团,加兰特被上司叫到了办公室。

上司将一份《纽约时报》丢到加兰特面前,厉声问道:“《纽约时报》最新一期的图书畅销榜,你应该看过了吧?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第八名,你要不要给我一个解释!”

加兰特拿过《纽约时报》一看,本周图书畅销榜的第八名,正是被他拒绝的那本《饥渴游戏》。

“是这样的,这个作者对于版税要求比较高,不愿意接受我提出的5%,所以我就拒绝了他。他还是个新人作者,哪怕是作品水平尚可,我们也不可能给他更高的价码!”加兰特不慌不忙的解释道。

“新人作者?据我所知,他在中国也是有百万册销量的顶级畅销作家!”上司马上反驳道。

加兰特则继续淡定的解释:“您也知道他是个中国人,所以我更不可能给他高的版税。我不认为一个中国人写的东西,能在美国市场上取得好的销量。”

“没有好的销量?那这个《纽约时报》畅销排名第八是怎么回事?”

“或许这只是昙花一现!说不定等到下一周,这本《饥渴游戏》就会在榜单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加兰特颇为嘴硬的说。

上司则直接将《饥渴游戏》的原书甩了过来,接着道:“昙花一现?你仔细看看封面上写了什么!”

加兰特接过这本《饥渴游戏》低头一看,书的封面上除了书名和作者之外,还有“科马克·麦卡锡倾力推荐”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