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4章 带资进组(1 / 3)

加入书签

“您就是朱记者吧!欢迎欢迎!小张,快给朱记者倒茶!”

孟鹤鸣一脸热情的,招呼面前的记者坐下,随后开口说道:“朱记者,听说你来我们生物系采访,我立刻就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赶过来了。你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只要不涉及实验机密,我肯定是知无不言!”

对面的朱记者反倒是有些迟疑,他今天采访的话题,对于清大来说可不是很友好,本以为会遇到各种的推诿,却没想到人家竟然这么热情。

“孟主任,那我们就开始吧。”朱记者掏出了录音笔放在桌子上:“您不介意我录音吧?”

“不介意,尽管录音,你们媒体有知情权嘛,只要可观如实的报道,就没问题。”孟鹤鸣笑呵呵的答道。

“这您放心,我们也是受广电系统旗下的正规媒体,肯定会如实报道,不对断章取义。”

朱记者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最近报纸上有一篇报道,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转载,以及广泛的讨论,报道的名字叫《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不知道你你看过这篇报道了么?”

“看过了,我们做科研的,也不是一头扎进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我每天都会关注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话题的。”

孟鹤鸣点了点头,接着说道:“近年来,我国人才流失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顶尖人才选择出国深造或在海外工作,使得国内人才结构面临严峻挑战……

我觉得啊,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是导致人才流失的因素之一。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当然我们有十几亿人口,以目前的国情,应试教育还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比较公平的体系……

另外啊,科研环境的不足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虽然咱们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加大科研投入,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以及科研评价体系,还是有一定问题存在的……

还有一点,其实也是挺重要的,但比较容易被忽视,那就是人才对于生活品质的考虑。人都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天性,在物质方面,国内与发达国家的确存在着一定差距,这是客观事实,我们得承认……”

孟鹤鸣开始侃侃而谈,说出了自己对于人才流失的看法,听起来还有理有据的。

朱记者的表情却越来越不耐烦,好几次想要打断孟鹤鸣,却始终没有机会。

孟鹤鸣可是大学教授,看家本事可不就是给学生讲课么!给他的话题,让他扯上四十分钟一节课,那肯定是轻而易举。

像是人才外流这种比较大的话题,孟鹤鸣真要是敞开了聊,能哔哔一整天。

终于,孟鹤鸣完成了自己的长篇大论,然后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嗓子。

朱记者则长叹一口气,一脸无奈的说道:“孟主任,你关于人才外流的观点深入浅出,见解独到,非常精辟,让我深受启发。

但是我说的那篇《我们为什么留不住人才》的报道,主要内容是说,贵校没有留住一位名叫张伟的优秀的学者,导致他去了美国。据说这位张伟教授,本来就是贵校生物系的。”

“你是说张伟啊,没错,他是我们生物系的。”孟鹤鸣很爽快的承认了。

“前些天就报道说,张伟教授在美国研究出了一个重大成果,能治疗几乎所有的疾病,并且让人类活到200岁?”

“你说的是IPS细胞吧?是有这么一回事儿!这IPS细胞的确是极为重大的科研突破,这项研究继续发展下去,让人类攻克所有疾病,并且活到200岁,也不是夸张的说法。”

“那这种顶尖的科学家,并没有留在清大,而是去了美国,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朱记者立刻问道。

“关于张伟啊,他的确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不夸张的说,我们生物系所有教授加起来,都未必抵得上他一個人。

你是不知道啊,这个IPS细胞,并不是他第一个重大科研突破。此前他在清大的时候,还研究出了基因剪刀和核苷修饰这两项科研成果。

你不是这方面的学者,可能不知道这两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我给你介绍一下,咱们先说基因剪刀吧……”

之前谈到的人才外流,并不是孟鹤鸣的专业,他都能哔哔大半天,如今谈到了生物学,那可是孟鹤鸣的专业特长,讲起来没完没了,还不是稀疏平常。

孟鹤鸣一口气,又哔哔了半个多小时,听得朱记者一脸郁闷。

当记者的,学新闻学的,基本都是文科生,真要是对生物学感兴趣,早就去学理科了。你让一个文科生,听半个小时的生物课,还是高深的分子生物学,简直是在煎熬。

终于,孟鹤鸣又一次拿起茶杯,开始润嗓子,刚刚享受过煎熬的朱记者立刻问道:“孟教授,既然这位张伟教授这么优秀,可为什么他没有留在清大,而是去了美国?清大难道就没有想办法将这种优秀的人才,留在国内,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么?”

“说起张伟去美国的事情啊,我也觉得很惋惜,但这件事情还真不能怪我们清大。”

孟鹤鸣觉得熬鹰熬的差不多了,也该进入今天的正题了。

于是他接着说道:“其实IPS细胞这个科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