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3章 舆论战开始(2 / 4)

加入书签

绝望吗?肯定绝望。这种绝望不是短暂的沮丧,而是深入骨髓的痛苦。这种痛苦让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

但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内心中始终燃烧着一股顽强的火焰,那是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执着!

哪怕是去找爱波斯坦,也不过是在用那微不足道的行动力,维护那最后的尊严。(狗头)

而这篇论文的出现,无疑是让他感受到,在绝望的深渊中痛苦挣扎了许久后,终于迎来了一丝曙光!

霍金操作着语音合成器,发出了一个单词:“作者……”

约翰逊教授瞬间瞬间明白过来,或许是询问这篇论文的作者是谁。

“这个作者名叫张伟,是一名中国科学家,在此之前,他已经发表过两个重量级的科研成果……”约翰逊教授开口介绍起来。

霍金则眨了眨眼睛,在心中默默的重复了几遍这个名字。

他要将这个给他带来希望的人,刻在自己心中。

……

张伟有关IPS细胞的论文出现在最新一期的《科学》期刊上。

正如唐纳德-肯尼迪所预料的那样,这篇论文立刻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

有太多的研究项目,都需要用到胚胎干细胞,但因为医学伦理制约,只能另寻他法。

如今竟然有了胚胎干细胞的替代品,也就意味着终于不用再担心医学伦理问题,那些曾经被制约的研究,现在都可以继续下去了。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这等于是原来住的道路,突然间开通了,而道路的终点则是名誉和金钱!

……

在报纸作为主流媒体的时代,全国发行量排行第一的报纸,很肯定想不是谁。

不是鼎鼎大名的《人民日报》,也不是《环球时报》,更不是诸如《扬子晚报》、《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地方报刊,而是《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之所以销量高,这主要是因为这是当时仅有的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在《参考消息》上,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和新闻评论,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国人了解外国时间诶的唯一窗口。

《参考消息》的读者,也是男性高学历人群为主,青中年男性大概占了读者的六成,而且超过一半的读者都接受过大学教育,另外还有四分之一是高中生。

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前,《参考消息》也是真的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记者,每天传回国内的新闻资讯,更是海量。

因此新闻的筛选,就成了编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这日,王主编坐在电脑前,望着各个版块的负责人呈送上来的新闻资讯,正在做最后的筛选工作。

前几个版面,第一版头条新闻、第二版新闻评述、第三版时事、第四版世界经济,以及第五版军事体育,内容全都已经定稿了,余下的部分,相对不那么重要。

第六版是社会文教,主要刊登各国社会万象,比如泰国猴子打架,瑞典鲱鱼罐头特别臭,德国面包能拍死人等等。

另外还会有几篇有哲理的小短文,其中也不缺乏《读者》、《意林》类的小故事,把小时候的爱因斯坦说成是白痴的文章。

而第七版就是科学技术,主要刊登最新的科学动态。

不知不觉间,王编辑就审核到了第七版的内容,一个标题突然映入到他的眼帘,瞬间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最新科研突破,人类将活到200岁?”

谁会嫌命长,就冲着这个“活到200岁”,也值得点进去看一看啊!

王主编点进标题一看,发现这并不是外国科学杂志刊登的文章,而是来自国内的投稿,来源是清大学报。

清大学报虽然是由清大主办,清大出版,但也是一份学术期刊,刊登科学文章,也无可厚非。

“我说怎么敢这么吹牛呢!还活到200岁,原来是我们自己国家的刊物。”

王主编轻叹一口气,但还是耐着性子看起文章。

文章里介绍了IPS细胞的成果,以及这项成果可能对医学领域产生的影响。文章里面提到,随着科研的进步,可以利用IPS细胞攻克人类所有的疾病,到时候人类真的能活200岁。

“这项科研成果听起来很不错,可这个标题,多少有些哗众取宠了。”王主编犹豫了几秒,但还是将这一则新闻放进了第七版中,做了头条。

主要是在文章的后半程,有一个针对清大生物系主任孟鹤鸣的采访,而孟鹤鸣在采访中,可肯定了人类活到200岁,是有理论依据的。

既然有专家背书,那就不算是假新闻。

关键是活200岁这个标题,的确是很吸引人,站在报道新闻的角度上,这样的能吸引读者的内容,肯定是越多越好。

……

《参考消息》的读者群体,文化程度本来就属于比较高的,像是这种科学类型的新闻,也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广泛讨论。

大家都是有一定文化底子的人,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不懂什么分子生物学,但绝对不是啥都不知道的白目。

而这种似懂非懂的情况,其实是最容易引发讨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