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5章 百折不挠,终能拨云见日!(2 / 3)

加入书签

讲完。

但大国不一样,相邻的两个省份,一条河流的两侧,气候差异都会很大,更别说是南北差异了。

全国各地的土壤土质更是天差地别,土壤的类型、质地、养分含量以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完全不一样。

像是长江流域,土壤多为冲积土,这些土壤通常比较肥沃,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养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高产。

就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地势低平,土壤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是典型的水稻土。

而在一些丘陵山地地区,比如东南沿海,土壤可能以红壤、黄壤为主,这些土壤相对较为贫瘠,养分含量较低,需要更多的肥料和土壤改良措施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华北地区是黄土地,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当然这两个地方种的不是杂交水稻。

一种适合长江流域的水稻,到了东南沿海,就未必适合种植。而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改进。

此前的改进,是通过传统的方式,选择植株,授粉培养,逐渐改良出新品种,这个过程可能十几年。

就比如第二代杂交水稻,从1980年开始研发,到1995年研发成功,一共花了十五年时间。

而如今有了基因剪刀技术,这个过程可能缩短到五年以内,实验室里完成基因编辑后,直接拿去育种,便能得到想要的品种。

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黄金年龄也就是三十年,如果不带团队的话,区区三十年的时间,顶多能研发出三四个品种的杂交水稻。

但有了这个基因剪刀,三五年就能搞出一个新品种来,科研效率可是成倍的增加。

想明白这一点后,现场这些杂交水稻专家可都坐不住了,他们的目光全都望向最前排就坐的老者,希望老者可以发话,立刻引进这种新技术。

老者的表情则要淡然的多,他搞了一辈子的科研,经历过太多的大风大浪,见证过太多的风风雨雨。面对张伟画出来的大饼,即便是十分心动,但并没有表现出来。

不过老者还是带头鼓起掌来,算是对张伟的汇报,表示了肯定。

老者带头鼓掌,其他人也纷纷开始鼓掌,霎那间,整个会场内掌声四起,一片沸腾。

……

一位工作人员来到张伟近前,开口说道:“张伟老师,院士想要见你,请你跟我来一趟!”

“好,麻烦带路!”张伟也没有推脱,跟上那名工作人员,同时开口问道:“院士要见我,是不是对基因剪刀技术还有疑问?”

“这我哪知道啊!院士没说,我也不敢问啊!”工作人员微微一笑,接着道:“等你见到他,应该就知道了。”

张伟被带到了一个小会议室,里面除了老者之外,还有杂交水稻研究员的其他几位专家。

“各位领导,我把张伟老师请来了!”

“张伟老师,快请坐!”立刻有人招呼张伟坐下,然后给张伟倒了杯茶。

张伟跟众人打了招呼后,便坐了下来,也没敢说话,毕竟老者都还没开口呢,他也只能像是个小学生,乖巧的坐在原地。

老者仔细打量了一番张伟,然后开口问道:“张伟老师,你今年多大了啊?”

“您叫我小张就好了,在您面前,老师这两个字,我可担不起。”张伟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是1985年的,今年刚好二十岁!”

“二十岁?这么年轻啊!看来咱们国家又多了个天才科学家啊!”老者一脸微笑,接着问道:“家是哪里的啊?”

“我家是琴海市的,从小在海边长大。”张伟开口道。

“琴海市?你们那里也有黑土地啊,加上光照充足,有利于大米的生长,就是土壤的盐碱性比较大。不过你们那里种植的主要还是传统水稻吧?杂交水稻好像没怎么种植。”老者开口道。

“这我还真不知道,我从小是在城市里长大的,没在农村待过,我们那儿农村种的什么水稻,我还真没了解过。不瞒您说,我们这种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连水稻幼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楚。”张伟回答道。

“呵呵呵……是啊,你们这代年轻人啊,很多都五谷不分的!好在没有四肢不勤,江山代有才人出,还出了你这种优秀的学者!”

老者也笑了起来,他接着说道:“我听了你的报告,讲出了那么多研发方向,还以为你对杂交水稻非常了解呢!看来你只是功课做的充足啊!”

“听说能来跟您汇报工作,我连夜准备了一些资料,到了飞机上都还在看呢!没办法,我对杂交水稻是一窍不通,只能临阵磨枪了。”张伟回答道。

“可你这临阵磨枪,磨得也不错啊,还真把枪给磨出来了。而且临阵磨枪,都能做出这么精彩的报告,看来你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也是很有天赋的!”老者接着道。

“您可别夸我了,您要是再夸我,我尾巴要翘到天上去了!”张伟立刻说道。

“就凭你刚才讲的那些内容,就值得夸!你也不用谦虚,天才嘛,很多都是样样精通的,像是钱学森先生,除了研究火箭之外,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园林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

“我哪敢跟钱老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