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十八章:这种负心之人,纯粹活该(1 / 2)

加入书签

红角戏楼。

李俞还在不停的打量着戏楼内的一切。

其实,以他的文章境神识随便一扫,便能轻易将戏楼内的一切尽收眼底。

除了四处打量,李俞似乎还在思考着什么。

在他身旁,是红角戏楼的大管事李发。

李发身材肥胖,仿佛一座移动的小山。

他的腰身非常宽阔,都说,儒生们肚子有大量的墨水,放到他身上,似乎也合理。

只不过,是物理意义上的。

李发的脸庞圆润,犹如中秋的满月,肥头大耳,却不显得憨厚。

这得归功于他那双绿豆般大小的眼睛,其中不停的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红角戏楼能在京城闻名,除了背后倚靠的是四大家族之首的李家,非常的财大气粗以外,与大管事李发的处事风格是分不开的。

李发的处事风格,可谓是独具一格。在这座只为达官贵人,王公贵族服务的戏楼内,免不了会发生一些问题。

而李发作为这里的管事,总是能巧妙地化解各种纷争与矛盾,使得红角戏楼的秩序尽然有序。

他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口才,将各种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得各方都能满意。

他的圆滑与机智,让戏楼内的所有人都对他既敬畏又钦佩。

同时,这也是他能稳坐红角戏楼大管事的原因。

什么叫大管事的权威!

这就叫!

“大少爷,除了这首《张仙师下山》以外,戏楼内还有另外三首曲子不错。”

“大少爷没准会喜欢。”

此刻,善于察言观色的李发,看出来了李俞似乎对戏台上正进行的曲子并没有什么兴致,也是立刻出声,向李俞推荐其他的曲目。

“其他的三首曲子分别是...”

“《郁江刺燕王》《凤求凰》《离人怨》”

本想推荐红角戏楼四大金曲的李发被李俞直接出声打断,前者一时间愣在原地。

李发没想到,自己家的大少爷竟然知道红角戏楼的四大金曲。

他年岁要比李俞大上一些,做红角戏楼的管事也不少时间了,但从未听过大少爷对戏曲有所兴趣。

别说有兴趣,自己从来不知道他有听过戏曲。

红角戏楼,在京城之中,不能说是一众戏楼戏园的龙头,但前三的位置,还是能得到公认的。

除了自家的红角戏楼,其他两个戏楼戏园,如果大少爷有去过的话,他绝对会有消息。

‘大少爷真是深藏不露啊,难怪年纪轻轻就迈入了宗师之境。’

李发情不自禁的感慨道。

从李俞几乎是脱口而出的速度,李发断定,前者肯定不是随意的打听了一遍。

至少研究了两遍...

可别小瞧这一遍。

不只一次,说明大少爷肯定对这事上了心,那自己一定不能马虎对待。

李发在心中不停的猜测着李俞的心思。

对待上位者,肥头大耳的李发总结出了三条好用的经验。

这三条经验,每天早晚,他都会巩固一遍。

正所谓:

黎明之始,鸡叫之前;

三条经验,牢记心间。

如是而已。

眼下,就是李发总结的经验第一条:

大人物们所关注的事情,自己必须要比他们还上心。

而对于李俞的心思,他不需要猜的特别准,但只要有大概的方向就好。

这是他总结的经验第二条:

不要随意揣摩大人物的心思,但又要去揣摩大人物的心思。

想到这,李发那王八般大小的绿豆眼忽然犀利了起来。

他开始向李俞进一步的介绍红角戏楼的四大金曲。

“大少爷,咱们家最擅长的四首曲子,其实里面是四个真实的故事。”

李俞看了大管事一眼,想起了这小子在模拟中的表现,脸色不由的变得有些古怪,半响才回应道:

“那你就说说这《离人怨》吧。”

至于李俞选择《离人怨》,并不是他随意挑选的。

《郁江刺燕王》和《凤求凰》他都已经通过模拟了解了一些,而《张天师下山》,这曲子现在也正在戏台上唱。

一圈看下来,也就只剩《离人怨》了。

‘大少爷对《离人怨》感兴趣。’

李发牢牢记下了这点。

没准,以后会有用上的地方。

这般想着,李发嘴上却是不停,开始向李俞还是讲《离人怨》中的故事:

“云宋扬州,曾有個落魄书生。

这书生呢,被扬州的一个老地主看中,认为他是个可塑之才。

于是,老地主就资助这个书生继续在扬州书院念书,还将自己的女儿和这名书生定下了亲。

年轻的男女二人,相互之间也是看对了眼,对于这门亲事也都没有异议。

后来,书生进京赶考,中了进士。

被一名郡主看上了,想招他做驸马。

这书生啊,为了眼前泼天的富贵,便将与扬州地主家小姐的亲事抛在了脑后。

地主家的小姐听闻此事,是伤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