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75章 流民饥民,刘大善人(1 / 2)

加入书签

饥民队伍停歇间,儿子赵坚又要去***屎。

前几日,他们家在野外寻到一些尚算可食的草根树皮,赵坚吃的有些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在肚子中堆积,已经好几日没拉出屎了,肚子涨得浑圆。

这次赵坚又没拉出来,十几岁的少年郎,不禁急得直哭。

其母赵陈氏想帮忙,却又碍于儿子已经长大,不太方便。

赵振文见状,找了个细木棍去帮忙。

过了会儿,蹲在野地里的赵坚忽然大喊一声:“爹,疼啊!”

同时一股恶臭味道也宣泄而出。

却是赵坚终于拉出来了。

赵振文也累得满头大汗,下意识地想要用手擦额头,看到手上粘到的一点东西,赶紧停住,满脸的嫌弃,准备去河中间洗个手。

这时,一阵隆隆地马蹄声由远及近。

饥民中还有些力气和精气神的,立马都紧张地望过去。

“不会是马匪来了吧?”

“大家快躲起来,当心被马匪抓去吃了!”

“快快,躲起来!”

这年头,马匪日子也很没保证,有些马匪长久打劫不到肥羊,抓了饥民当粮食吃也是有的。

虽然听闻了马匪的可怕,可大部分饥民早已饿得没什么思考能力,根本跑不动。

于是干脆在龟裂的河边躺平了,等死。

一些要逃跑或躲起来的,动作也快不起来,反倒使得饥民群体乱成一团。

赵振文扔掉木棍,一把拉起屁股都没来及擦的赵坚,道:“快去跟你娘她们汇合,找地方躲起来!”

父子俩踉踉跄跄地在混乱的饥民群体中跟另外三个家人汇合了,却已经来不及找地方躲藏。

因为那支马队已经过来了。

不过这支马队并没有冲上来杀人或抓人,而是在一旁停住。

为首的骑士大声道:“我家刘老爷正在胶西县城外施粥赈济饥民,诸位若想活命,就往胶西去!”

说完,几个骑士打开马背上的粮袋。

里面装着的却是一个个鸽蛋大小的死面馒头。

这些骑士没浪费功夫去慢慢分,而是一把把的抓,往外抛洒。

原本麻木的饥民们顿时有了动力,哄抢起小馒头来。

因为饥民也不过一百多人,骑士们抛洒小馒头的范围又足够大、足够多,倒也没在争抢中发生踩踏事件。

只是极少数人已经饿得失去理智,拿了死面馒头就往嘴里塞,有可能噎死。

但这种人屈指可数,大多数人还是勉强能克制,一点点的啃馒头,就着随身携带的清水下咽。

一些留有精气神的饥民抢到馒头后,还不忘感谢。

“多谢恩人活命之恩!”

“恩人啊,留下姓名吧,俺们给立长生牌坊。”

“恩人收奴婢么?俺想卖身。”

为首的骑士没答理这些人,留下一句“要谢就谢我家老爷吧”,就带着队伍打马离去了。

等离饥民队伍稍远些了,这十名骑士才放缓速度。

一年轻骑士感叹道:“这大楚的百姓也太惨了,也不知道咱们这一路招呼的饥民有多少能走到胶西。”

侦骑队长道:“我们深入内陆的主要任务是探查各府县民情以及楚军情况,遇到饥民,也只能让他们去胶西。”

“能否到胶西,就只能看他们是否有那个命了。至于说惨,他们比明末的饥民、流民还差一点。”

这支侦骑出自亲卫军骁骑卫。

侦骑队长已经四十岁,是经历过明末乱世的,对明末大饥荒中()

大规模人相食的凄惨景象,至今印象深刻,不能忘记。

多亏太上皇带着他们迅速平了天下,才当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

赵振文一家抢到了十好几个小馒头,就着清水一人吃了一个。

眼下是夏天,这死面馒头倒也不算太硬,只是略微带点马毛、汗水的怪味儿。

但对很多天都没正经吃上米面的赵家人来讲,已经算是难得的“美味”了。

至少吃完后,一家五口精气神都恢复了些许。

赵振文又看了眼那队骑士离去的方向,想起为首骑士说的话,当即做出了决定。

“我们不去高密了,去胶西!”

赵陈氏惊讶道:“胶西可比高密更远一些啊。”

赵振文道:“那些骑士不仅是我们的恩人,也是善人,他们既说胶西有人施粥,一定是真的。”

“若去高密,无人施粥赈济,我们也不可能进得了城,还是死路一条。只有去胶西,才有活路!”

赵振文做了决定,就带着一家人往胶西而去。

饥民中有类似想法的不少,便结伴而行,增加彼此的安全感,避免被小股贼匪劫道。

虽然他们这些人什么都没有,但那一身骨肉也会被豺狼***觊觎。

赵振文等饥民都来自青州诸城,如今已在莱州境内,其实离高密、胶西都不算太远。

有了骑士给的死面馒头,一路上再找些草根、树皮之类的搭配充饥,两日后,一群人终于是到了胶西城外。

赵振文凭借秀才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