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12章 张家口堡,范家大宅(1 / 2)

加入书签

大崋今年除对盐业进行整顿、革新外,茶业、矿业等占贸易比重较大的行业也将进行类似的整顿、革新。

再加上立国后连续两三年征战,最好是息兵一年。

因此,刘升并没有在春季出兵东北的计划。

不过要给清虏压力,却未必非要通过军事行动。

还可以通过打击清国的对外贸易渠道。

沉思了会儿,刘升对在殿内听差的秘书郎张家玉道,“让电讯处发电至北京,询问绣衣卫对晋商的清查进展如何了。”

“是。”

张家玉应了声,便往电讯处去了。

去年布局盐业时,刘升便计划着在整顿以长芦盐场为主的北方盐业同时,也顺便清查晋商,将勾结清虏的范氏等后世带清八大皇商都连根拔起。

如今此事正在进行中。

清国眼下对外贸易通道主要有三条。

其一是通过朝鲜,其二便是通过晋商,其三则是通过大草原与西域贸易。

这里面第三条道路最为遥远,贸易量是最小的。

至于说第一条通道——只需命水师封锁朝鲜与日本的贸易,便可以达到同时封锁朝鲜、清国的效果。

只要再完成对晋商的清查,清国必定更加困顿,如粮食、硫磺、硝石等多种重要物资,都将变得匮乏。

清国若想解困,便只能加强对朝鲜的控制,甚至是攻占更多李氏朝鲜的地盘。

···

如果将八大晋商看做一家家大资本私企的话,他们的总部并不在山西,而在北直隶宣府张家口镇。

大崋收取宣府后,将张家口升格为县,初步整顿马市后,又有原则地扩大了互市规模。

于是,两年之间,张家口便恢复了七八分昔日的繁华。

张家口原是大明边关卫所建筑中的屯堡,建于宣德四年,可以说是大明对草原军事行动由进攻转为防守的标志性建筑。

故早年人们多称之为张家口堡。

此堡选址于清水河畔一高地上。

若从高处看,便可发现其位于冀西北山间盆地中,蒙古坝上草原与冀西北坝下草原的交界处。

三面环山,一面为清水河,可谓易守难攻,位置险要之极。

因为大明修建张家口堡是为了防范北虏,并防止西面之敌绕道张家口威胁京师,所以便设计成中式战争堡垒。

堡城城墙周长四里,墙高三丈五尺,仅开二门。

即东边的永镇门、南边承恩门。

并且城内还有一座更小的城池,为昔日卫所兵武库及官衙等重要设施所在。

张家口堡城并不算大,在后来大明实施互市政策时,此城更是人***满,连城郭都有许多民居。

如此情况,马市自然不可能设在堡城之内。

而是在清水河对岸又修建了一座堡城,名曰“来远堡”,意为远来是客。

很多商人为了方便做生意,选择在张家口堡或来远堡购买房产,甚至是全家迁居于此。

而以口外贸易为主的晋商,更是大多将商号总部设在此处。

到了明末,张家口堡、来远堡之间,清水河两岸,已尽是房屋等建筑,规模比不少县城都要大。

事实上已成为了北疆一座没有城墙的“县城”。

大崋在此设县,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之事。

范氏早在一百多年前互市开启之初,便迁居于此,如今已繁衍至第八代人。

因此范氏在张家口有族人数百,两座堡城之内都有房屋。

不过,或许是为了方便在马市上做生意()

,范氏主宅并不在张家口,而在来远堡城内。

范氏主宅是典型的当代北方大户家族建筑。

内部院落套院落,一条条高墙隔出的通道相连,又有二楼廊台、地下仓库等,和迷宫没什么区别。

不熟悉道路的人进去了一时根本出不来。

三月底的阳光还不算太晒。

六十多岁的范永斗吃了两碗精心熬制的八珍粥,以及四荤四素的八个小菜,便心满意足地来到一位于二楼之上的露天楼台晒太阳。

这楼台位于二楼之上,实际相当于三楼。

因为北方风沙大,来远堡超过两层楼的建筑极少,因此这处楼台算是来远堡内视线不错的地点了。

范永斗在一张摇椅上坐下,四个十二三岁的俊俏婢女立即围了上来。

或站或蹲。

有的捏肩,有的捶腿,技术最好、看着也最为成熟的一个则给范永斗揉太阳穴。

如此周到、舒适的伺候下,范永斗很快就眯起了眼,在温暖的春光下仿佛睡着了。

过了小半个时辰。

范永斗发出微微的鼾声,婢女们早已停下。

却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很快一个跟范永斗有几分相似的微胖中年男子上得楼台。

却是如今范氏明面上的当家人,范永斗的嫡长子,范三拨。

他神色有点焦急,也顾不得范永斗正在睡觉,走近了便道:“父亲,口外来了消息。”

范永斗张开眼,先不满地瞪了范三拨一眼,便挥手示意四个婢女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