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5章 李自成:要让他知道额凭甚叫闯王(2 / 3)

加入书签

外,此时他有近万骑兵分成一個个百人队,散步在战场上,阵型并不密集,可随时撤走,即便是对面发炮,也不会死伤多少人。

相反,若对方骑兵想来驱赶他们,就很容易被他们吃掉。

跟在旁边的亲骑掌旗张鼐虽然没千里镜,但视力很好,也通过旗帜模糊地了解对面军阵。

此时闻言便问:“闯王,那额们该怎么打?”

“先让那一万多新兵正面冲阵,吸引敌军炮火。再让一部骑兵从东边切入,打乱敌军阵型。

中军步卒再梯次压上,与敌军接触后按老规矩轮战!

就眼前这些样子货,只要额们能冲进去,三两轮就能打崩他们!

额领着另一部骑兵,寻机出动,或者最后追剿溃兵——这一战,额要让那刘升知道,额凭甚叫闯王!”

李自成在后世历史上有个有名的骑兵战术,叫做“三堵墙”。

讲的是用三万骑兵,分为三层,好像火枪三段击一样,前者冲杀完毕,退下歇息回力,后者紧接着继续冲杀。

如此三万骑兵往复交替,迅速将敌人军阵冲垮。

如果此战法鏖战不胜,就撤回来引诱敌军追入步军阵中,让骑兵修整好,再重新投入战斗···

不懂行的人乍看感觉很牛叉,但真正懂得古典军事的人,都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很平庸的战法,并且有两大高要求。

首先,你得有三万骑兵,才能搞三堵墙战术。

其次,你的骑兵、步兵都必须足够精锐,至少能做到令行禁止,能与敌鏖战而不溃。

最后,这种战术最适用的是平原作战。

问题是,前两大条件明末能有多少农民军达到?

李自成这次说是带了一万骑兵过来,实际只有八千多,且其中一半都是驽马、骡子,真正的战马不足五千匹。

李闯部骑兵真正起家,全靠崇祯这个大队长催促秦军运输大队连送两波人头加战马!

历史上,今年九月份傅宗龙会带两万多东拼西凑的秦军、川军出关,在新蔡、项城之间与李罗联军交战,大败!

明年又有汪乔年再带数万秦军、川军,在襄城、郾城之间被李罗联军击败,又送一大批战马。

明末大明的秦军仍不缺战马,结果都便宜了李自成!

如今傅宗龙虽然比历史上早接任三边总督之职,可即便已经到任,按崇祯的旨意,也是暂且守关观望——大明朝廷这边就指望着李闯、刘崋两虎相争呢。

至于说精兵。

李自成进入河南都不足一年,当时只数千人,精锐可能都不足千人。

眼下他带来南阳的这三万精兵虽然是历经多次血战磨炼出来的,但跟真正的精锐相比,战力上仍有明显的差距。

所以,三堵墙战术的两大先决条件,李自成目前一个都没有。

倒是轮战之法,他已经用得极为娴熟。

事实上,李自成最擅长的战法是“流动作战,以走制敌”,以及避实就虚、出奇制胜、远程奔袭、诱敌入伏、声东击西、围城打援等,并非正面作战。

此时的李自成已经有了成熟的战术思想、军事套路,但距离大成仍差一年多的功夫。

可即便其战术大成,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依旧败于孙传庭之手,靠罗汝才救援才转败为胜。

总结起来,李自成的军事才能在明末数得上号,但在神州漫长的军事历史上,排名并不高···

李自成回到军阵中后,一个个号令很快传达下去,李闯各部也动了起来。

李闯部在内乡、邓州不择手段地“招募”兵马,也仅编出两万余新兵。

之前围攻邓州两日,死伤了几千人,如今只剩一万五六了。

这些新兵不久前都还是普通百姓或是贼匪,即看不懂旗号,也排不了军阵,在少数李闯部军官的带领下,仿佛牛羊群一般,漫山遍野地向崋部义军军阵冲来!

作为前锋指挥官的赫连岳还是头回面对这种打法。

好在战前几次会议,刘升给众将领都打了预防针,明确的说了,面对这种情况,决不能心慈手软,同时也不能被敌人“炮灰”耗尽火力、精力。

轰轰轰···

李闯新兵距离赫连岳前锋两里多的时候,数十门陆军炮打响了。

一发发开花弹落下,真正炸死的不足百人,但还是引得李闯新兵一阵混乱。

在后方大队督战骑兵的威逼下,才勉强保持冲锋姿态。

两三里的距离,后世普通人跑步也需要七八分钟。

这些李闯新兵长期吃不饱饭,比后世人身体素质差得多,也知道自身是炮灰,跑起来自然更慢。

趁这个功夫,义军甚至有时间拿出铁铲,在阵前多挖掘一条简单的壕沟!

大约十来分钟后,最前面的一部分李闯新兵终于跑到了义军阵前三百步的地方。

赫连岳坐在马背上,已经可以看到,眼前都是些昔日的“他”——流民、难民、饥民。

但他并没有心软,在最佳时机下令虎蹲炮开炮。

轰轰轰···

一连串的清脆炮声响起,数百张散弹网激射出去,义军阵前顿时成了一片血肉模糊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