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七章 张桂芬相邀(1 / 2)

加入书签

刘青宁和胡六郎对吴兴的安排没有丝毫疑问和反对,认真的记下了吴兴的话。

对于他们来说,能赚钱就行了。

一想到短短时间内就能赚上万两,要是定制更多的茶具,岂不是能赚更多,两人就干劲十足。

吴兴和两人仔细商议了一番,便各自回家了。

……

吴兴本以为怎么也得几天发酵,却低估了那些买到茶具之人的炫耀之心。

那些人买到茶具后,回去就忍不住邀朋唤友,给他们泡茶炫耀了起来。

做茶对于豪门权贵人家来说,不管是男女,可以说都是必备的技能。

但是做茶,咬盏那些,太讲究技巧性了。

很多人都只学出个半吊子,对做茶怨念很深。

然而泡茶不同,虽然工序也复杂,但是却比做茶更有观赏性,最重要的是难度还不高。

就是泡出来的茶汤和做茶的茶汤味道有些差别,开始喝着有些不习惯而已。

这也正常,口味这个东西,各地都有不同。

这是因为多年的饮食习惯慢慢养成的。

但是泡茶的茶汤并不难喝,倒也不排斥。

而且吸引他们的是泡茶时的那种逼格。

这一点就和后世很多小老板都喜欢整套茶具泡功夫茶一样。

其实大多数人都喝不出好坏来,平常茶具都丢在那吃灰,自己喝茶都是杯子里加点茶叶,热水一加就完事了。

只有来客人的时候,才会整出来泡茶。

显的自己有品味,有文化底蕴。

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通用的。

那些人看到茶具后,许多人都喜欢上了。

有的人觉得这样泡茶看着很是优雅,也有的人只是单纯觉得别人有,他也要有。

于是纷纷询问茶具的出处。

当得知茶具是吴兴整出来的,一套售价五百,而且已经卖完了。

一些人觉得吴兴那里还有,准备明天找吴兴买一套。

也有的人觉得茶具这东西也不复杂,不值那么多钱,而且吴兴也没有了,干脆自然定制一套就是了。

各地的瓷器都有各地的特色,这个茶具一看就知道是汝窑烧制出来的。

汝窑那边有制作经验了,只需派人跑一趟就行了。

即便有一部分准备自己派人去定制,但是很多人等不及,或者是不在乎这点钱。

第二天吴兴来到国子监的时候,直接被人给包围了,都是前来找他买茶具的。

甚至其中还有两个是昨天买到过茶具的。

他们回家卖弄,结果茶具被自家老子给要去了,只能找吴兴再买一套了。

吴兴被吵的头都大了,却死咬着不松口,就说自己已经没有了。

这些人见吴兴这么说,心里多少有些相信了。

不过有不少聪明的,觉得吴兴肯定有一套自用的,想要把那套买过去,还是被吴兴拒绝了。

也有聪明的,想到吴兴和刘青宁和胡六郎关系好,想着他们手里肯定有,便去缠着两人了。

两人失口之下,透露出他们确实有,最后‘盛情难却’之下,不得不卖给了别人。

得知有人在他们这买到茶具,找他们的人更多了。

两人装模作样的又许出去几套。

不少人此时也反应了过来,知道这很可能是吴兴授意的,其实吴兴手里还有不少茶具。

但是知不知道对吴兴根本没影响。

毕竟这些人都是主动求上门要买的,又没人推销吆喝,也没有开设店铺,算不得经商。

那些豪门勋贵,家中都有一些田产铺子宅子什么的,总不能不让人家往外卖吧。

短短几天,剩下的茶具就在刘青宁和胡六郎‘为难’下卖了出去。

二十多套茶具,在汴京连点水花都激不起。

但是在上层中,却风靡了起来。

加上一套难求,很多人想买买不到,颇有种洛阳纸贵的意思。

再最后一套茶具卖出去后,这天中午散学后,吴兴三人来到悦来楼吃饭。

要了一大桌子菜,就连在外间用饭的随从,吴兴也给他们叫了一大桌好菜。

“如今茶具已经卖完了,不过钱还不能分给你们,这些钱都要拿去定制茶具。”

点完菜,打发小二下去后,吴兴开口道。

“三郎,我们也不急,先赚钱要紧。”刘青宁说道。

或许是因为赚钱的原因,小胖子也是干劲十足,人看着都瘦了一些。

“对啊,卖一套就赚几百两,现在分钱做什么?”胡六郎也附和道。

“三郎我打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些人嫌贵,加上买不到,都自己派人去汝窑那边定制了。而且因为茶具很受欢迎的原因,汴京一些经营瓷器的店铺已经放出风声,已经开始制作了,不日就能出售。如此一来,对咱们的生意怕是有很多大的影响。”刘青宁说道。

“不用担心,他们没茶叶。”吴兴毫不在意道。

“我听说那些家里有茶园的,已经让茶园那边不要把茶叶磨粉,蒸好烘干就行了。现在采摘的茶叶虽然不如春茶,但是也能一用。”刘青宁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