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6章 仗剑去国(2 / 5)

加入书签

朱雄英给大明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个原则要是打破一下,好像也不是不可以。

朱标又点了几个人的名字,朱元璋都不满意:“巡视关中的人选,咱还得好好想想,以后再说吧。然后还有最后一件事济州岛上的蒙古贵族们各怀鬼胎,咱需要一个得力之人前去整顿军纪,收服人心。”

马皇后闻言轻声问道:“陛下心中可有人选?”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转向朱标:“标儿,你觉得郑国公常茂如何?”

常氏是朱标的亡妻,常茂自然就是朱标的妻弟,也就是俗称的小舅子,这件事情朱元璋是肯定要问朱标意见的。

朱标微微一愣,随即沉思片刻,答道:“父皇,郑国公勇猛善战,性格直爽,在军中素有勇名,不过性格粗豪,行事不拘小节,恐怕难以胜任节度一方的重任。”

朱标话语中的节度,指的当然不是节度使,而是武将镇守一方的代称,从唐朝以后,就经常这么沿用了。

这时候马皇后也微微颔首,表示认同朱标的看法:“标儿所言极是,常茂虽勇猛,但性格上的确有所欠缺,治军的本事也比其父要差不少,镇守一方需要的不只是武力,而且济州岛孤悬海外情况更是复杂,若让他前去,恐怕会适得其反。”

朱元璋似乎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马皇后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眼下局势紧迫,他需要一个能够迅速稳定济州岛局势的人选,而常茂虽然让人担心是否会因为性格而导致类似张飞的结局,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要压服这些自成一体的鞑子,似乎常茂也是个好选择。

朱元璋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之色:“眼下朝中能将虽多,但真正适合前往济州岛的却不多,常茂虽性格粗豪,但正是他的勇猛,咱觉得能够在济州岛上迅速树立威望.咱会训诫一番,让其收敛性格上的不足,再派遣得力助手辅佐他,确保济州岛的局势能够稳住。”

马皇后和朱标对视一眼,见朱元璋心意已决,便不再多言,看得出来,朱元璋真的很想抬举常茂。

随后,朱标满怀心事地告辞离开了乾清宫。

“重八。”马皇后轻声说道,“标儿是聪明的孩子,他会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

朱元璋回过头来看了看马皇后:“咱知道标儿是储君,是国本,是绝对不能出岔子的,若是标儿有了闪失,那整个大明江山都会随之动摇,所以,无论如何都得跟标儿说清楚,只是咱怕他和英儿之间有了隔阂。”

“不会的,说清楚就好了,之前瞒着他也是怕他忧思成疾。”

马皇后握住了朱元璋的手:“无论未来如何,我们都会在他身边的,只要我们一家人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朱元璋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而关于朱雄英以后的事情,他的心底却已经有了规划。

数日后。

常茂站在燕子矶码头上,眼前是从济州岛返回休整后即将再次出发的宝船舰队。

江风凛冽,吹动着常茂身上的战袍,猎猎作响,犹如战鼓在耳边擂动,激荡着心中的豪情.多少年了,都没有这种自己带兵独当一面的机会了。

一个齐装满员的卫,足足五千六百精兵在燕子矶码头周围列队整齐,这次要随常茂一起前往济州岛,一个卫的兵力是恰到好处的,一方面宝船舰队能够一次性搭载并且随后跨海补给压力也不大,另一方面也不会给济州岛上蒙古人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能起到震慑作用避免他们跳反背刺。

前来送行的朱标走上前来,轻轻地拍了拍常茂的肩膀:“此行重任在肩,望你能够不负父皇所托,将济州岛上的局势整顿妥当。”

常茂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太子放心,俺定会竭尽全力。”

因为燕子矶是一个几十米的小山包,临江的一面是悬崖,而燕子矶码头后面是绕开小山包通往平原的,再加上码头规模不大,所以军队不能一次性登船,而是要分批登上去。

渐渐地,军队开始按照百户所和千户所登上了船,士兵们上船后,也都有些交头接耳,毕竟这是要去海外的任务,虽然每隔一年就会轮换回国,但还是让他们有些紧张。

不过船上水师的水手们,倒是显得很淡定,他们已经跑过一趟济州岛了,知道只要不刮飓风就没有太大的危险。

排在前头的宝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陆续出发,而常茂需要最后出发,所以送行的人在与他叙话后,有公务在身的也都陆续告辞离开了燕子矶码头。

常茂看着最初登船的士兵们随着宝船拔锚起航,顺着长江东下消失在视线的尽头,这才转身面向没有离开的朱雄英,脸上的豪情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抹深深的感激和些许的忧虑。

“大外甥,谢谢了。”

朱雄英只是笑着说道:“恭喜舅舅得偿所愿。”

“大外甥,此番前去,我心中虽有豪情万丈,但亦不乏忐忑。”常茂的声音低沉,他凝视着朱雄英的眼睛继续说道,“济州岛上的局势错综复杂,蒙古贵族们各有心思,我怕自己处理不当,辜负了陛下的期望。”

朱雄英微微一笑,伸出手掌轻轻拍了拍常茂结实有力的臂膀,以示宽慰:“舅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