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7章 神游惊京城(2 / 5)

加入书签

张伯端微微一笑,心中肃然起敬,“阁下气度不凡,又何必妄自菲薄呢?贫道修炼多年,自问也见过不少人还有事物,却从未有像阁下这般。”

眼前的道士谈吐颇为不凡,叶秦心中起了几分兴趣,“不知道长所修何道?”

“我所修乃是内丹之道。”

这便是缘分了,叶秦最开始由气变为气丹,再将气丹转化为金丹,在内丹上,叶秦也可以说得上是精通。

“我于内丹一道也颇有涉猎。”

听到叶秦的话,张伯端心中一喜,竟然直接盘腿而坐,与叶秦相对而立,“竟是同道中人,不知阁下对于内丹术有何高见?”

“高见算不上,只不过既是内练成丹,便是以自身为鼎炉,以精气为药物,以神为火候,通过内炼,使精气凝聚不散,从而结成金丹大药。”

最开始的气丹之际,需要借助外力,当时的叶秦采集草药炼制丹药,便是汲取其中的生命精华成就自己。

到了真正的金丹后,所需要借助的便是自身力量,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养命固形之术是内丹修炼的命功,也就是通过修炼人体内精、气、神三宝,结成长生不死的内丹。

达本明性之道为内丹修炼的“性功“,即通过心性的修养,达到虚寂无为的境界。

听到叶秦的描述,张伯端神情愈发认真入迷,没想到叶秦还有如此独到见解,脸上的表情也由最开始的惊讶变为敬佩。

原本以为他修道几十年,在内丹之术上,世间已经少有人比,可是如今听到叶秦的话语,才知道天外有天,一时间心中有感而发。

张伯端点了点头道:“阁下这番话,简直令人深思。”

“纵观古今,内丹功法源头可以上溯到黄帝的《阴符经》和老子的《道德经》,取《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归根复命“、“祸福互变“的理论,以道论仙。”

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生三体,三体重生万物昌,来阐述顺行万物化生,暗示逆行归原丹法,以求归根复命。

叶秦接着张伯端的话又道:“又取《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生死互根“,“恩害互变“之理,强调内丹修炼重在领悟真诀,适时动机,则阴阳施运,脏腑安宁。”

两人相视一笑,竟然有着说不出的默契。

他们虽是初次相见,但不少理论都颇为相似。

微风拂过,树影摇曳不已,洒下了碧绿的阴凉,一人一蛇在土地庙旁相谈甚欢,

叶秦虽然已经金丹大成,但是这次和张伯端的讨论内丹之术,心中又有新的见解。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心中的桎梏似乎有所松动。

张伯端也大有收获,经过叶秦的点拨,补足了内丹之术上的空缺。

他虽然无法真正的踏入修炼,但是思想境界上面却得到了圆满,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成功的。

“阁下对于内丹之术如此精通,想必已经修至大成境界,可是我观阁下语气,似乎颇有忧愁之意。”

叶秦惊叹于张伯端的敏锐。

“的确如此,虽然我金丹大成,但是修道一路永无止境,下个境界与我而言,还在摸索状态。”

张伯端有感而发,“船到桥头自然直,阁下如今的境界还有修为早已超然世外,若贫道早遇见阁下,先前也不会走那么多的弯路了。”

叶秦的目光落在了土地庙上,透过小小的庙宇,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的娘娘庙,两者的身影有片刻的重叠。

“世间万物早有定数,又有变数,若是我们提前相遇,也许又是不同的光景。”

就好比进入这段斑驳岁月片段,叶秦已经是金丹大成,可如果时间提前的话,他还只是气丹境界,是不会有如今这样的感悟。

张伯端先是一愣,细细品味着叶秦这番话语,随后哈哈大笑。

“正是如此,今日你我难得志趣相投,听说扬州琼花开的甚美,若是能够前去观赏一二,也不算辜负这大好时光。”

“扬州?”叶秦诧异,这里难道不是古京城吗?

他随即道:“我这番模样前去,恐怕会引起城中百姓惶恐。”

虽说这里是岁月片段,非常特殊,叶秦的存在在别人眼中似乎合乎情理,并不会惊讶,但蛇身进城还是有些唐突,到时候就不是赏花,而是观蛇了。

张伯端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睛微亮道:“肉身不好亲临,但按照阁下的水平,完全可以做到神游而至!”

叶秦目露新奇之意,“何谓神游?”

张伯端意味深长道:“足迹未到,而心神如游其地,也许能够给阁下带来启发。”

《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足迹未到,而心神如游其地,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黄帝神游华胥国。

《列子·黄帝》曾有记载,“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

听到张伯端提起的“神游”之说,叶秦心中也起了尝试之意,“如此一来的话,我倒是可以试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