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0章 当‘神秘’消失之后,京都惊动!(2 / 6)

加入书签

,先前也出土过不少魏晋时期的武器,和他们手上的这把古剑完全大相径庭。

不管是从造型上还是从材质上来说,都不符合当时的风格,而且对比其他出土的文物,也没有任何相似的地方。

所有人心中浮现出一个不可能的猜想。

宋安教授脸上原本的激动还有兴奋也被疑惑和惊讶所取代。

空气里一片寂静,看着眼前的古剑陷入了沉默当中。

“我怎么感觉这不像是魏晋时期的剑,倒像是.”

说这话的人只觉得喉咙干涩的厉害,后面的那句话怎么也说不出来,因为那个答案实在有些荒谬。

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宋教授又怎么会看不出来,补充了他没有说完的话。

“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

“之前咱们挖掘的春秋时期古墓,出土了不少这样的青铜器具,其中剑器不多,但大都相似,快,再好好看看。”

话音落地的瞬间,全场顿时有些沉默。

魏晋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两者的时间相差千年!

他们竟然在东晋的历史遗迹当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

除非这里还存在一个春秋战国的古墓,因为两者重叠,所以有青铜器的存在,倒也不显得奇怪。

那支遁建庙的时候,没有发现吗?

可是这种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在考古界中,也不是不存在。

只不过,古庙当中那么多文物出土,都没有其他时期的物品,所以这个重叠的可能性几乎可以排除。

“会不会是后人仿造的啊。”

“不排除有这个可能,但是魏晋时期,以西晋和三国时期的物品为喜好,春秋距离东晋差不多千年历史,仿造的物品还是比较少。”

遁潜心钻研佛学,对这些并不会关注,如果说是有人赠送的话,应该是投其所好,赠送经书佛像之类的这些东西。

谁会赠送利器给得道高僧?

想想就觉得这份礼物挺离谱的。

而且后世也没有记载说支遁喜欢青铜器,这一切根本不符合逻辑。

魏晋南北朝时发明了灌钢法,使得坚硬柔韧的钢铁能够大量普及,用此法制作的武器坚韧锋利,铁器又比青铜器耐用,锋利。

所以那时大部分兵器都是铁制品,青铜武器倒是很少。

但如果支遁不喜爱的话,为何坐化圆寂都要带着这把青铜古剑,甚至还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总不能是有人在他死后放上去的?

考古中心的人对此议论纷纷,心里浮现出了诸多疑团。

古剑的来历似乎成为了一个谜团。

宋教授拿着放大镜,将古剑翻来覆去的研究,很快在古剑的剑柄还有剑身交接的地方,发现了一排小字。

赫然是用鸟篆书写而成!

鸟篆是篆书的一种,其笔画由鸟形替代,不仅装饰风格独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以飞鸟入书表达了中国古人所推崇的一种为人之道,候鸟守冬去春来之信,“信“是鸟篆的意义所在。

这处小字形如鸟的爪迹,看起来十分飘逸。

在春秋战国时期,剑并非是用来战斗的,更多则是作为一个装饰物品、或者身份象征,甚至也可以说是摆件。

但剑这东西,由于是铜炼制,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是极其稀有珍贵的,平常人家显然是没资格拥有。

故此,通常在这样的剑上面,都会刻着剑主的名字,彰显其身份。

如果说先前对此剑的来历还有疑虑,说不定是后世的仿造。

但是经过众人的研究,根据此剑的铸造工艺,还有形制来判断,确定是战国时期无疑。

如今再看这几个字,更加确定,这的确是一把战国时期的文物无疑了!

虽然已经被流水侵蚀的有些模糊,但是经过一番复原,最终还是释义出了这行小字的内容。

【荆河一翁尔!】

看着复原出来的几个字,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根据考古界的认知,战国之剑刻字乃是常态,就连越王勾践剑上还刻着‘越王鸠浅,自作用剑’呢。

但是这把剑上的字是何意?不留名讳,反而像是自嘲?

“这是什么意思?”

“竟然不是名字。”

“怎么听着像是自嘲呢?”

宋安教授品读片刻,随即解释道:“翻译过来的话,我想应该是‘荆河之上的撑船老翁’。”

闻言,众人恍然,但不免更觉得奇怪。

“难不成这把剑最开始的主人是个老翁?”

“莫非他还是个撑船的?”

“这可少见啊,撑船老翁也有配剑?”

能够刻上这样一句话,不管撑船老翁是不是剑主,肯定和这把剑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此剑的原主人可以先放在旁边,关键是支遁从何获得这把跨越千年的古剑?

又因何而如此珍惜?

数不清的疑云环绕在宋教授等人的心底,但暂时没有线索,只能继续清理文物,希望能获取一些信息。

而随着宋安教授等人的日夜忙碌,这个消息也很快传遍了京都考古中心。

“听说没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