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章 番外一(上)(1 / 4)

加入书签

番外一(上)

庆和十九年秋,佳节将至。

南国淮湖烟波渺渺,舴艋泛泛,岛屿浮浮。

湖岸边青石铺路,黄叶坠地,桥头空地处摆满各式摊贩,还聚拢杂耍、对弈、说书之人,加上围观者众,热闹纷纭。

阵阵浓香从桥下石牛旁一家烧烤档飘散而至,勾动路人腹中馋虫,是以从傍晚时分起,小小摊位排起了长队。

旋炙猪皮肉、羊肉、鸡杂被放置在炭火中反复翻滚,肥瘦适中的肉丁肉片一经火烧,肥油直冒,外焦内嫩,皮脆肉香。

配以孜然粉炙烤,或简单烤熟后蘸大蒜末混白醋、梅子酱等下酒,简直让人恨不得把舌头吞入腹中。

这小小摊子,里里外外全由一位满脸胡须的男子所经营。

此人身材高大,略显瘦,灰衣黑帽,茂密胡子遮脸,难辨年龄。

但从其剑眉朗目、修长手指来看,似年不过三十,无端带着不同凡响的沉稳世故。

他从不多说话,更未主动吆喝生意,却忙得前脚踩后脚,惹来周边卖汤饼、素面、蒸糕等店主的羡慕眼光。

日落月出,草露生香,赏月与游湖者熙熙攘攘。

但那男子早早收摊,将桌椅、烤炉、用剩的炭火等物让与相邻两家档摊,宣称要回老家,只带上钱银,迅速离开。

——生意火了,于他而言,并非好事。

估算时间,他在此呆了四年有余。

适才有人与他攀谈,且不住盯着他看……是时候换个地儿。

丝竹弹唱声幽幽扬扬,随画舫自远而近,追上了他的匆忙步伐。

往日,他从未多看一眼;今日如鬼使神差,听闻游客连声惊叹时,莫名对即将离开的淮湖有了一丝半缕的留恋。

这三十三年来,他在不下十个地方呆过,山野、村落、船上、闹市……以不同姓名、职业、身份、外表,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虽已练就一身本领,却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惊弓之鸟。

没有根,没有家,不知未来何去何从。

喧哗声持续了片晌,他回首而望,但见通明画舫内坐着一名裙漫彩霞的歌姬。

纤手轻弹琵琶,丹唇柔启,美人美景美如画,妙音妙韵妙融情,引起周遭人赞叹不已。

“今儿佳节,是哪位名商大家、风流才子能登舫享聆莺姑娘雅奏?”

“正是!周边的官商子弟欲私会佳人,求而不得!”

“此客能独占一船春光,简直羡煞旁人!”

议论声中,湖风扬起纱帘,众人顿时噤声。

与那歌姬相对而坐的青年公子,一袭月白色缎袍,看上去二十三四岁光景,手摇象牙镂雕折扇,气派非凡。

熠熠灯辉下,其容色惊人,眉若烟黛,雪肌娇嫩,不点而朱的唇如抿着清浅笑意。

如此瓌姿俊逸、相貌美丽的公子,九成为女扮男装。

要是改穿女装,定使燕妒莺惭。

经营烧烤摊子的青年只看了两眼,木然转身,因听觉灵敏,依稀捕捉到数人窃窃私语,不禁眉头一拧。

再观那船上“贵公子”,衣袍华美,想必出自富贵人家,大把随行护卫……想来无须忧心。

他暗笑自己多虑,抱起钱匣子,融入人头攒动的夜市。

回到住处,收拾私物,青年一心想趁节庆城门不闭,连夜北行。

随着夜色深沉,淮湖南岸依旧闹腾,北岸则陷入静谧。

青年绕行于疏林小径,脚步匆匆,踏叶无声。

灯火寥落处,暗影滑动,令他疑心行踪被识破,不由得凝神戒备。

定睛细看,青石映月,四五名黑衣壮汉协力抬着一巨大的麻袋,疾行往北。

内装的明显并非货物,而是挣扎中的活人。

细碎呜咽声,像是被捂住口鼻发出的嘤咛,柔弱无力,是女子。

既有抗拒,亦有**音,似乎……被下药了?

青年本不想多管闲事,但在这大晚上,好几名男子公然以勾魂香绑架女子,想必为的不仅仅是钱财。

试想一弱女子若连遭数人欺辱,必将面对源于自身与外界的多重压力,说不准……香消玉殒。

南国商匪勾结之事屡见不鲜,青年怕惹麻烦,又做不到见死不救,决定先跟踪,再视情况出手。

那数人将女子扛进湖岸一所依山傍水的宅子,内里雕梁绣户,守卫巡逻。

青年身手敏捷,于屋顶房角树木假山跳跃,只见女子被人扛进一陈设精美的偏厅。

“翟四爷,人带到了,果真是个娘儿!”一人嗓音透着兴奋。

厅中一三十余岁的锦袍男子淡笑道:“可知是谁家千金?”

“额……听口音,不像本地的,贴身的一名女护卫武功极高,咱们找人套了同色衣裳,跳进湖中,制造这娘儿醉后堕湖之假象,趁大伙儿纷纷潜水捞人时把她捆了,送您这儿来了。”

“哼!敢在今夜与我翟四抢聆音姑娘!害我在商会众人前丢尽脸面!是该给这妮子一点教训!好让她知晓,在淮城得看谁眼色!”

青年在外倾听,推断是那女扮男装的姑娘无意间闯了祸。

那聆音姑娘乃当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