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4 章(1 / 3)

加入书签

徐阿婶见李禅秀脸色还没恢复,有些不放心,但她出来太久,得赶紧回去熬药,只能叮嘱几句就走。

李禅秀又坐一会儿,待体力恢复后,才去捡之前放下的箩筐。起身时,视线不经意扫过那个有些昏暗的角落。

因为方才的事,不少伤兵都还在帐门口处,热闹议论,只有那个角落依旧冷清,孤零零地躺着一个昏迷不醒的人。

李禅秀目光顿了顿,很快移回,捡起地上的箩筐和胡郎中一起离开。

胡郎中平时跟士兵们一样,在营中吃大锅饭。但今日赶巧,家中老妻让人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

他忙招呼李禅秀坐下一起吃,大约是太过高兴,还让小孙子胡圆儿去温些酒来。

他常年在营中跟士兵们打交道,一时也没想到男女大防这种事。何况面前的小女郎看起来太过年轻,他只当对方是晚辈。

李禅秀本身是男子,只是不得已才扮女装,也没想这些。

不过他不饮酒。

胡郎中后知后觉,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在请“小女郎”吃饭,饮酒确实不妥,忙让胡圆儿把酒又撤下。

一顿饭用得宾主尽欢,饭毕,胡郎中便迫不及待向李禅秀请教起缝合之术。

他虽年近五旬,已行医数十年,但在学习这件事上,并不耻于向晚辈询问,何况是这种他此前从未见过的缝合之术。

李禅秀本就有心引起他兴趣,自然也不藏私。何况军中多个擅长缝合的郎中,对将士们也是好事。

他虽不知梦中西北防线是怎么被攻陷的,但能为边塞的防御做一点事,就做一点。无论如何,胡人入侵,对他和父亲并没好处。

想到此,他目光清落,缓缓开口,将缝合的针法、什么伤该怎么缝、各要注意什么等等,都一一道来。

胡郎中忙拿起笔,飞快记下。因写得太急,字体潦草异常,简直像一堆乱草。

但胡郎中自己却分外满意,对写下的内容爱不释手。搁下笔,他抬头再看向李禅秀,心中更是欣赏。

小女郎虽年龄不大,但医术高明,又有仁善之心,自己与她不过几面之缘,两次向她请教,她都毫不藏私。

且她年纪虽小,处事却沉稳,落落大方,实在难得。

胡郎中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终是没忍住,道:“小女郎有如此才能,却被安排来浣衣、换药,实在可惜。不若我跟上头说一声,调你来给我当帮手,以后就不必再去浣衣了。”

说这话时,他老脸有些赧颜。别的虽不好说,但缝合这方面,小女郎可比他厉害得多,他给对方当帮手还差不多。

只是对方到底是罪眷,没脱罪籍,无法在军中担职。且大周军中,也没有女军医这个职。能把对方调来当帮手,免去劳役之苦,已经是胡郎中尽力能做的了。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些惭愧,又含糊道:“只是暂时这样,等你以后有了功劳,或许就能请陈将军帮忙上报,除去罪籍,免再受苦。”

陈将军是这里官职最高的人,管着营中三四千人及永丰镇附近的长城防御。

李禅秀等的就是胡郎中这句话,自然点头说好,又谦逊地感谢一番。

他原本目的就是想借缝合之术,打动胡郎中,来他这里当帮手。至于脱罪籍,他未必会在这留那么久。

胡郎中见他答应,心中也更惊喜,起身搓着手说:“好好好!”

连说了三个“好”,原地又踱两步,他忽道:“那你下午就不必再去照看伤兵了,先留在这边帮我整理药材,抄抄药方。”

这其实是变相照顾李禅秀。

作为营中唯一的军医,胡郎中的医术虽算不上厉害,但也不能说是庸医。全营三四千人,大大小小的伤和风寒发烧,全靠他治。可以说一旦打起仗来,不少人的性命都悬在他身上。

营中守将倒是向上面呈请过几次,希望再调个军医过来。但边境本就缺郎中,永丰镇驻兵又只有三四千,平时战事不算多,上面早把仅有的人手都派到更紧要的地方去了。

于是对胡郎中这个仅有的军医,营中给的待遇十分不错,起码药房有炭盆,把房间烘得暖烘烘的。不像流放罪眷们住的营帐,只有木柴烧的火盆,烟熏不说,晚上火灭了后,账内不多时就变得寒冷无比。

除此之外,药房还有茶水供应,活也不重,至少比浣衣轻松得多。

不过对李禅秀来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现在能直接接触到药材。

原本在他计划里,起码要和胡郎中熟悉几日,才好向对方提出到药房干活。但没想到意外救人后,竟让他计划比预想中提前且顺利许多。

当然,能避免再被蒋百夫长骚扰,也是一个好处。

李禅秀目光清透,闻言忙答应下来,并再次道谢。

胡郎中对此也很满意,领他到药房讲了些注意事项后,便有些急不可待地出去继续研究缝合之术了。

李禅秀在他走后,目光便移向摆放在墙柜中的药材,一一逡巡。

梦中他虽没真正当过郎中,但跟那位游医学习时,也帮人治病、开药。后来行军打仗,更常跟军医打交道。

尤其胡郎中这里大多是些治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