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8、NB晋江文学城首发(1 / 4)

加入书签

叶蓁想办一场震惊海外的千佛展览,在此之前需要寻找大量能工巧匠,确保在三个月内雕刻出一万件左右的千佛作品。

叶蓁做事情前喜欢写计划,三个月时间中要花一个月时间寻找能工巧匠,花两个月时间雕刻千佛作品。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有些过于理想化,为了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叶蓁给自己留了后路。

如果一个月内不能如计划一样寻找到足够的能工巧匠,那么展品可以减少一半,千佛展品也需要从大展品改为小展品。

现在的广告多以纸媒为主,电视广告也有,不过电视广告需要多重审核,投电视广告比较麻烦。

琢磨一天,叶蓁打算双管齐下,先找纸媒投放广告,然后再联系楚怀,让他帮忙找京都电视台打广告。

这时候的电视台没有上辈子的多,以京都电视台为主。

京都电视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全国大部分观众都喜欢看京都电视台。

长原生产大队没有电报站也没有电话站,叶蓁只能给楚怀写信,让自家的运输队把信带给楚怀。

与其同时,叶蓁还给几个儿子一人写一封信,让他们找当地的报社投放广告。

她在半个月后收到沈东、沈西、沈北、沈风、沈山的回信,沈南应该是在进行新项目的研究,一时半会出不来,因而没有寄信回来。

几个儿子都在信上说广告已经投出,六月初可以在报纸上看到投放效果。

六月初,叶蓁收到长原当地的报纸——长原日报,长原日报是两张、四页、八面,广告被刊登在第二页第三面,占据整个页面。

‘高薪招聘’四个大字占据大半个广告页面,看起来非常显眼。

四个大字下面是简单的说明,比如说要招什么样的能工巧匠,一个月的工资有多少,要在哪里报名,以及报名后怎么工作都有说明。

京都,某不知名胡同巷。

王家祖上几代都是雕刻师傅,传到王有康这代只剩下他和王有贵俩人学了点雕刻方面的皮毛。

这天,王有康如往常一样买下一份京都日报,京都日报的第一面多是政治类文章,第二面多是经济类文章。

王有康对政

治、经济类的文章不感兴趣。

他直接翻开第二页,打开第三面。

只见第三面上用加粗加红的字体写着‘高薪招聘’四个大字,他小时候上过几年学,结合四个字大概推断出‘高薪招聘’就是招人的意思。

他继续往下看,看到四个大字下面的小字。

长原生产大队招能工巧匠,木雕师、玉雕师、毛毡师、画家、木工等等都要,一个月给八十块钱。

报名地点为京都长木销售分部,报名时间为六月一号到六月十号,六月十一日当天京都长木销售分部将运送报名的能工巧匠前往长原生产大队参加面试。

王有康心跳加速,心想,他们王家的机会来了!

王有康拿着报纸去找王有贵,兄弟二人关起门来密聊。

王有康和王有贵都觉得这次招聘是王家的机会,俩人聊过后决定去京都长木销售分部报名,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媳妇和孩子。

原以为媳妇和孩子会支持自己的决定,然而媳妇和孩子不仅不支持,还觉得他们兄弟俩人疯了。

王有康儿子是这样说的:“天还没黑呢做什么美梦?我在制鞋厂一个月的工资才四十来块钱,长原那边怎么可能一个月给八十块钱?”

王有贵儿子接话:“可不是,人家干部的工资也才一百多块钱。你们凭什么和干部比?就凭你们会两手手工活?”

王有贵媳妇直接吐槽:“咱们王家祖上虽然出过雕刻大师,但那只是祖上的辉煌,和你们兄弟两个可是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加起来一百多岁的人了,安分点,别给儿子、闺女惹事。”

王有康媳妇连连点头:“家里不缺你们吃的,不缺你们喝的,安生点吧。”

王有康和王有贵气坏了,但两个老头敌不过媳妇和孩子,只能憋着生闷气。

本来这事就要过去了,有一天晚上,当王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时,电视结束后插入一段广告。

只见画面一闪,‘高薪招聘’四个字忽然出现占据整个屏幕。随后,家喻户晓的女演员李晓红出现在屏幕上,她笑盈盈说:“长原生产大队最近急需能工巧匠……”

大意是长原要招能工巧匠,工资高待遇好,一个月有八十块钱工资,若是手艺好

还能拿到十到二十块钱的奖金。

李晓红说的和报纸上写的差不多,不过是把报纸上的内容口语化了而已。

王有康和王有贵顿时激动起来,王有康猛地拍一下桌子:“看到没有!我就说报纸上写的是真的!”

王有贵之前没有底气,现在底气十足,气哼哼说:“连电视都登了,长原招能工巧匠的事肯定是真的。”

王有康冷眼看几个儿子:“老领导曾经说过咱们现在是新社会,新社会人人平等。干部一个月有一百多块钱工资,咱们老百姓一个月也能有一百多块钱工资,咱们老百姓和干部是一样的。”

王有贵翘起二郎腿,高声说:“我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