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76章(1 / 2)

加入书签

有关荷兰人攻打科伦坡城的前因后果,在康西卡奥造访汉班托塔时便已向高桥南做过说明。
荷兰人此次出兵是以夺城为目标,即便久攻不下也没有撤兵的打算,而苦苦支撑的葡萄人也快要到强弩之末了。  目前城内的守军死伤惨重,尚有一战之力的武装人员已不足千人,且守军的弹药储备已即将告罄,火枪火炮都快要成为摆设。只消荷兰人整顿人马,再发动
一两次冲锋,城防就将失守。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弃城逃跑还是开城投降,城内的锡兰总督安东尼奥都将难辞其咎。即便康西卡奥搬来了海汉援军,这位总督也不知道海汉是否会真的
出手,所以他为了保住家眷的性命,也就只是偷偷将其提前送到城外的海汉阵地这边。
万一城防告破,总督也只能去跟荷兰人拼命一搏了,这样至少还能换个以身殉国的荣誉,在死后替家人争取一些福利。
至于城中的其他达官显贵,当然会有不少人是存着逃生的念头,甚至已经有人尝试过收买城门守卫出逃。  但锡兰总督不会放这些人出城,因为一旦上层人物开始畏战逃跑,那守军的战斗意志就会迅速崩溃。仅有极少数与总督私人关系密切的人物,得以搭顺风车
将家眷一起送出了城。  高桥南让负责传信的葡萄牙骑兵回去告知城内的锡兰总督,海汉军不会坐视荷兰人继续攻城,但城内守军必须继续守住城防,替海汉军牵制住荷兰人的一部
分兵力。
海汉军将利用滩头阵地,从侧翼打击荷兰人的军阵,使其无法全力进攻科伦坡城。
如果科伦坡城失守了,海汉军不会替葡萄牙人发动反攻夺回城池,顶多也就在海岸附近收容一些逃难出来的人员。
在葡萄牙骑兵离开后不久,荷兰人就开始对滩头阵地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势。
大约四五百名协从军组成的多个方阵,从北向南朝着滩头阵地缓缓逼近。  高桥南从望远镜中看到,这些协从军所使用的武器是以火绳枪和燧发枪为主,辅以少量弓箭手和长枪兵。方阵前排甚至还有数面大盾作为掩护,也不知顶不
顶得住步枪的射击。  但视野中既没有看到火炮跟进,缺乏远程重火力的掩护,也没有骑兵从侧翼发动快速攻势,牵制海汉军的火力,光凭这些步兵想要冲击特战师部署的滩头阵
地,那就无异于以卵击石了。
从战术的安排来看,这分明是对付欧洲国家的传统战术,可见对面那位范霍伦将军对特战师的了解显然有些不足。
很显然,这位老将应该并不是来自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城,否则他对海汉军的战术战法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不会采取这种落后的战法来对付特战师。
既然对方率先动手,那高桥南也就不再存有任何宽容的念头了。
仅仅击退对方攻势是不够的,高桥南必须要通过此战立威,给对手施以震慑,确保海汉在印度洋地区的利益不会轻易遭受侵犯。
当然了,震慑的对象其实不止是荷兰人,蹲守在科伦坡城里的葡萄牙人,同样也是高桥南定下的潜在目标。
鉴于这样的目的,高桥南下令将对手放近了再开火,以确保在交战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杀伤效果。
得益于海汉武器装备的快速迭代,使用线膛步枪和定装弹的特战师所使用的战术也随之进化,早在多年前就已经摒弃了原始的线列步兵战术。  就地取材以沙包作为掩体,在掩体上开出射击孔,让士兵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防护,并且利用武器的射速和射程优势,在阵地上构建起交叉火力。虽然阵地上
只有两百多杆步枪,但由此所组成的防线,火力输出强度就足以这个时代的对手感到绝望。
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荷兰人的步兵方阵非常顺利推进到了百米距离,而海汉阵地上连一枪一炮都没有开出来。
虽然这种局面显得有些诡异,但荷兰人还是按照其战术安排,在这个距离上展开阵形,火枪兵开始向海汉阵地开火射击。
不过火枪所射出的弹药,要嘛飞得不知去向,要嘛就被阵地上的沙包掩体给挡了下来,基本没能造成有效的杀伤。  荷兰火枪兵视野中能看到的目标,仅仅只是一排排的沙包,眼神好的或许能看到从射击孔伸出来的枪口,但对手的身影却是半点都见不到,根本没有瞄准的
对象。
每一轮射击间隙,步兵方阵都会向前推进三米左右,以此逐渐缩短交战距离,直至最后发动冲锋。
但这种推进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仅仅进行了四轮射击之后,海汉阵地上便开火反击了。
在不到百米的交火距离上,特战师的士兵们要命中没有任何遮蔽的敌军步兵方阵,可谓是想射偏都难。
而方阵前排的大盾,在这个距离上的防弹效果似乎也并不理想,盾牌兵第一时间便被子弹击倒,露出了后方毫无掩护的目标。
特战师这边根本无需动用压阵的重机枪和野战炮,仅靠士兵们手中的步枪,就迅速给敌方造成了大量伤亡。
即便一些人在发现形势不妙后迅速转身逃跑,在这个距离上也很难完全避开从身后射来的流弹,在逃离战场的过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