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471章(1 / 2)

加入书签

高桥南跟随钱天敦多年,早就不是当初那个只会在战场上拼杀的战士了。他对于军事手段的理解和运用,也深受钱天敦的影响,不会再以战场上的胜利作为衡量军事行动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军事的最高境界。
特战师进军锡兰岛的目的,是要在此建立殖民据点和港口,作为海汉继续向西扩张的跳板。如有必要,甚至不惜与葡萄牙、荷兰这类西方殖民国家开战。
但开战并不是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如果不用打仗就能把事情办成,那倒也没有必要强行动武。
如今特战师要在印度洋方向立足,光是占下这几个岛的基建工程花费就相当巨大,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家拨给特战师的军费。而这几个岛短期内也无法为特战师带来太多的经济收益,基本上就是钱天敦自己贴钱在做,高桥南作为他的亲信,当然知道能省则省的道理。
现阶段能少打一场仗,可能就把汉班托塔这边建港口的钱省出来了。就算是小规模的战斗,起码也能省出造几艘战船的费用。
而如今锡兰岛的局势,让高桥南看到了某种捷径——或许特战师不用真出手,就能让各方认可海汉在锡兰岛的利益。
葡萄牙人的主动求援,正好提供了让特战师介入的契机。不过高桥南可不会如此简单就答应下来,这个节骨眼上不趁机拿捏一下对方,更待何时?
所以面对康西卡奥的求助,高桥南便打起了官腔,称自己无权作主,葡萄牙需经由外交渠道提出正式的申请,待执委会批准之后,方可采取行动。
从理论上来说,高桥南的说法没有任何毛病,这本就是处理此事的正规流程,合情合理合法,也合乎特战师的利益。
但问题在于,葡萄牙人可没那么多的时间来走完这套流程了。
他们连向果阿救援都觉得来不及了,更何况如此麻烦的外交流程?
就算立即出发赶往三亚,而且去了之后马上能面见执委会,说服海汉高层替自己撑腰,并且马上通过电报通知锡兰岛的驻军出兵援助,那差不多也得一个月时间了。
毕竟从锡兰岛到三亚的海上航程,足足有万里之遥,葡萄牙人总不能插上翅膀直接飞到三亚去。
等搞定海汉执委会,让高桥南这边出兵,那时候不只是黄花菜凉了,恐怕科伦坡的守军也早就凉了。
康西卡奥自然不会这么容易就被劝退,而且他似乎对于特战师的权限也有一定的了解,立刻询问高桥南是不是还有其他折衷的办法,能够省下中间的繁琐流程,尽快获得执委会的批准。
高桥南故作为难道:“这是照章办事,哪有什么捷径可走,除非……此事涉及我国在锡兰岛的利益,那我部还可以特事特办,直接向执委会提交行动申请,就不用走外交渠道了。”
康西卡奥当然能听得出高桥南的话里埋着坑,但此时要以大局为重,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追问要如何才能实施所谓的“特事特办”。
高桥南见对方如此配合地把话头递过来,当下也就不再掩饰,道出了自己的真正目的:“如果贵国愿认可我国在锡兰岛拥有移民、贸易和驻军的权力,我可以尝试劝说执委会,由我部出面调停贵国与荷兰之间的纷争。”
“只是调停?”康西卡奥对于高桥南的说法并不是很满意。
如果葡萄牙承认了高桥南所声称的几项权力,那就意味着今后必须得接受海汉在锡兰岛横插一脚的现实,而这势必会影响到葡萄牙在本地的利益。
而海汉愿意为此付出的交换条件,却仅仅只是“调停纷争”,而非康西卡奥先前提出的出兵助战。
至少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这两者所代表的态度相差甚远。这调停能不能快速见效,似乎也很难说。
在这种情况下答应海汉所要求的条件,那搞不好就是既没能让荷兰人退兵,又被海汉占个大便宜的可悲下场。
高桥南见康西卡奥没有松口,倒也没有急于继续劝说对方。反正如今着急的又不是海汉,他有的是时间跟对方慢慢周旋。
他不慌不忙地给对方解释,所谓“调停”,其实就是通知荷兰人立即停战。如果荷兰人不听招呼不肯合作,那么海汉这边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康西卡奥疑惑道:“所以你们还是会出兵,只是不会立即动手参战,这样理解对吗?”
高桥南道:“你的理解倒也没错。如果没有感受到足够大的压力,想必荷兰人也不会主动停战。”
康西卡奥继续问道:“那请问将军,如果答应您的条件,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出兵?”
高桥南反问道:“你能代表贵国作出决定吗?”
康西卡奥肃容道:“我受现任锡兰总督安东尼奥·德·阿马拉尔·德·梅内塞斯大人的指派,我所作的承诺,可以代表葡萄牙王国及尊贵的阿方索六世陛下。”
高桥南道:“那签署书面协议也没问题咯?”
康西卡奥眼见事情有望,自然是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具备了这样的资格和权限。
这么大的事,高桥南料想他也不敢妄言,当即便表示,只要签署了书面协议,他就立即请示出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