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烧脑的故事(1 / 3)

加入书签

《源代码》可以说是真正的靠故事剧情以及创意取胜的一部科幻电影。

关键是,这部电影,还真的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都算的上是硬核科幻。

毕竟,一个概念本身就足够科幻了!

从科幻电影节离开之后,李易就开始着手完善剧本。

《源代码》这部片子,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说复杂,也挺复杂的。

对于单独的演员来说,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重复,可是偏偏,每一次的重复,又需要演出那种感觉,所以,对演员的演技要求还是很高的。

而李易自己要重新吃透剧本,然后再进行改编。

他打算进行本土化改编!

其实他当然不差钱,但是这部电影,他却打算用最省钱的方式来拍。

也算是给国内的一些电影人打个样!

其实这种循环的模式,创意,肯定不是李易首创,李易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讲述的是主角永远活在同一天里。每天早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全天将要发生的一切事情。因为是不断重复的一天,所以他无比的厌倦。对他而言,那一天没有任何惊喜或意外,他洞察那个世界里的一切,但是什么都不能改变。

《源代码》这部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加有趣。男主人公要在8分钟的时间里找出嫌疑犯,当8分钟时间结束的时候,火车会爆炸,他会被拉回现实里。当然,失败之后他可以再来一次,但是他拥有的次数并不多,现实里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他的身心也经受着折磨。

第一个8分钟结束的时候,他精神恍惚;

并且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情况,或者说,第一个8分钟也是在进行一种适应。

第二个8分钟,他开始入戏;第三个八分钟,他采取了有效的措施;第四个8分钟,他做事更加激进且有效……他的风格从温和走向激进,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达成目标,他不得不这样做。他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寻找信息,总结积累经验,直到最终查出凶手。他犯了很多错,但他可以“再来一次”,于是他的表现一次比一次好。

所以,每一个8分钟,看似都一样,但是却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进行改变的。

有些想法很难用描写现实的影片来表述,于是科幻成为较好的表现形式。这部电影亦是,它的思想意义超脱于剧情,不断重复发生的8分钟的故事,讨论的是一个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到底能做什么事情。答案是只要尝试的次数足够多,他能做成任何事。

在影片中第一个8分钟里面,其实是在为观众塑造一个悬念,而在第二个8分钟里,观众就能够注意到那个忘记钱包的男子。但是主人公没有发现,因为别的吸引了他。他急于达成目标,因此忽视了别的线索。事实上他几次极端的误解别人,采用直线型的思维——这是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信息不全面、不冷静时都会采用的思维方式。

最后的一个8分钟,是颠覆性的。男主角违背上级的命令,展示的人性之美,而导演为我们安排的则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出现,即平行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炸弹没有爆炸。男主角回到车上之后,迅速抓住了嫌犯,然后从容的给父亲打了电话,之后与女主角表白。

其实《源代码》在李易看来,最精髓的地方,莫过于结局,当然,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也许也会有人觉得结局是败笔。

在李易看来,电影最难得的地方在于,男主角没有浪费8分钟里的分秒时间,因为在回到火车上之前就想好要如何做。时间定格的画面是整部电影最美的部分,每个人都在笑——男主角用100美元跟喜剧演员打赌,喜剧演员使每个人开怀大笑。画面定格在影片里很

常见,但在这部电影里带给人的感觉意义非凡。

这部电影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男主角在第二个8分钟,注意到了把钱包忘在车上的男子,他有可能将他抓住——依靠运气。但影片没有做这样的安排,而是让他不断的失败,从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更多的信息,然后一步步接近真相。

这种安排当然是故意的,但是却又符合逻辑,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

每个八分钟,层层递进的八分钟!

每一次的轮回,都在试图做出一些改变。

尽管结局无法改变!

男主人公是一名军人,智慧与英勇并存。我们说这样的一个人,在执行任务时都需要借助运气来成功,可见把事情做成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而不断的尝试能够为他积累更多的资本,最终找出嫌犯就是顺理成章。

很简单的道理,但通过这部电影的展示,却显得非常深刻。这部电影加深了李易对这句话的感受——好电影的标杆即是如此。

最后一次回到火车上,男主角向人们传达的是:

无论是在早晨的床上,还是在行进的火车里,当一个人醒过来的时候,如果他很清楚自己在接下来的8分钟里将要做什么,那么他必然是幸福无比的。因为他已经具备了改变一切的能力。

这部电影表演很精彩,剧情很紧张,画面惨白而美丽,属最佳影片之列。

当然,这些是李易的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