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零五十一章(1 / 2)

加入书签

她这蹲着聊天,玉流川索性也蹲了下来,佛子倒是没蹲,毕竟蹲这个动作吧,不大符合他佛子的人设,但他也没在边上戳着,而是取了个草蒲团,打起了座,但心思却在七寻和老大爷的闲聊上。

两人听的津津有味。

没想到,大夏普通百姓的日子,也过的这么好。

这老爷子说了,虽然以前的日子过的也算不错,兖州税赋低,北方又地广人稀的,百姓们家中多少都有几亩地,反正是饿不死人的。这十年来,整个兖州都在不停的修路筑桥,不说他们这些近州城的乡间,便是再偏远些的,也通了水泥路。

有了好路,出行方便,乡间种、养些什么,都能运出来卖,多少都是个进项,这不,日子就越来越好了么?

比之从前,虽则只有十年时间,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如他家,虽在村里也不算顶好的人家,但他的三个孙子,如今都进入私塾里读书啦。

“也得感谢文圣大人,听说如今的书呀纸呀,卖的便宜,便是因文圣家的人研究出了新纸,又研究出了印刷术。所以我们家孙儿读书,才能用上便宜的书和纸。若是以前,我们这样的普通百姓家,哪里供得起三个读书人。

哎呀,听说文圣大人,便是清泽府人士啊。如今都说清泽府临江是个文气鼎盛之地,哪个读书人都想去临江晏氏书院里游学。我家孙儿,也说要好好读书,将来去晏氏的书院里学习几年,去看看晏氏图书馆里的书。”

七寻笑道:“文圣大人确实是清泽府人,晏氏图书馆收着不少书,很值得去看一看。晏氏的人也都很好客,我便去那里读过书,那书馆里各种书是真不少,也不禁人传抄。”

提起自己家建的图书馆,七寻那叫一个自豪,一顿猛吹。恨不得引老爷子为知己。

一老一少,聊的那叫一个投机,以至于蹲累了的老爷子硬是要邀请七寻几人去他家做客,继续聊。

七寻被老爷子说的盛情难却,也想看看北地普通百姓家的生活过的如何,便应了下来。

刚好佛子要历红尘,只看城市烟火太偏面,看看最低层的百姓人生,更能体味世情百味。

至于小两只和衍一,他们的意见不重要。

而玉流川素来是小师叔去哪他去哪。

三人索性跟着老爷子去做客。

老爷家所在的村落,距离州城有十来里路,老人家是挑着担子走来的,一行人去做客,却不好再走着去,老爷子一咬牙,便要雇辆牛车。总不好叫客人走着去。

七寻也没拦着。

路过菜市,老爷子还割了二斤肉,两条鱼,打算回去添几个菜。

一行人坐着牛车,出了城,慢悠悠往村里去。

一路走的官道,水泥路又稳又快。老爷子把这官道,又是一通猛夸。说是若会车往返,比从前至少节省一半时间。关键是,即便雨雪天,路也好走,不耽搁人出行。

下了官道,又行了二里地,才到了老爷子家所在的村落。

见老爷子坐着牛车回来,还带了三个一看就出身不凡的客人,有村人大着胆子问老爷子:“三叔爷,您家里这是来客人了?”

老爷子笑回:“是呢,是贵客。六娃子,你家里种的甜白菜长的好,回头给我家送两颗去,让你叔奶给你拿钱。叔爷家招待贵客,这季节也没什么好菜,你家甜白菜味道极好,待客倒也不寒碜。”

那年轻小伙子忙道:“什么钱不钱的,两颗菜罢了,我若收三叔奶奶的钱,回头我娘得骂我。”

小伙子说完,好奇的打量了七寻几人两眼,便跑了。

待到了老爷子家,五间青砖大瓦房,两边各三间厢房,厢房虽是土坯房,却也不小。院子倒是柴院木门,可沿墙种的金菊开的正盛,院里里种着几棵冬枣书,果实累累,瞧着一派田园好风光。

老爷子家这条件,一看就不差。反正比七寻更觉醒前世记忆那会儿,她家的条件要好的多。

到了家门口,七寻抢着付了雇牛车的钱,老爷子倒也没争。院里正用柳条编篮子的一位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听到动静,忙放下手里的活,迎了出来。

看着七寻几人,有点局促,还没开口,七寻便上前见了礼。

中年男子忙回礼,又问老爷子:“爹,这几拉是?”

老爷子笑道:“入城遇上的贵人,是咱们小公爷的朋友,想来咱乡间看看,我便请了家来,快让你娘出来见个客,再整桌好席面。”

说着话,便把肉和鱼,递给了中年男子。

又和七寻几人介绍:“这是我大儿子。”

老爷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都成了亲。两个儿子生了四个孙子,两个孙女,也算是人丁兴旺。四个孙子里,三个到了入学的年龄,都送去读了书。还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打算以后也叫读书呢。

自从大夏出了位女文圣。如今但凡有条件,长辈又开明的人家,女娃子也是可以读书识字的。

毕竟,现在除了京城的两学院府,如今府学县学,也都招收女学子了。

老爷子先前路上闲聊时还感叹:“还是如今百姓生活条件好了,家里有了余钱,可不就花在儿孙身上了?若是以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